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鲍晓 时间:2013-02-14

  
  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条件
  
  (一)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加工贸易基地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国际市场,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除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直面国际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除此之外的地区,虽然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运输距离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但时间和成本因素方面仍不能令人满意。
  (二)加工贸易发展要求便于资源聚集
  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一种形式,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体现了国际产业的转移,其中的内在动力则是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的需求。所以,能否提供加工贸易所需的必要生产要素就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前提。东南沿海地区在特殊政策优惠、区位优势和本身资源禀赋基础上,又能吸纳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源,如劳动力、资金,形成了适宜的要素条件和投资生产氛围,因而集聚了大量加工贸易项目的进入。而其他地区在开发本地资源和聚集外部资源方面,还不能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提并论,如对外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很弱,导致当地劳动力成本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并且同样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三)有必要的产业配套能力
  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水平已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绝大多数项目已难以独立存在,必须有本地产业和相关上下游项目的支撑。如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加工贸易业务相互配套,加工层次多,加工程度深,加工链条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为主的加工贸易。多数企业的零部件均能在本地完成配套,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东南沿海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配套产业基础差,大规模的加工贸易转移难以形成,只能形成一些特定的、相对可以独立发展的产业群。
  (四)加工贸易集聚形成的环境氛围
  与产业集聚一样,加工贸易企业的集聚,也可以导致所有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每个个体企业产生积极效应。如海关监管、商检、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便利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项目越少,加工贸易企业在这些方面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产业集群:实现中西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齐头并进的今天,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群:如美国硅谷的信息产业、波士顿128公路、法国的索菲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加州的葡萄酒酿造业、浙江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以下原因可以解释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邻近,集群内易形成专业化人才市场;企业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相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能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这样,集群内的企业能够享有诸多益处:如降低企业与雇员之间的相对搜寻、谈判与履行成本,机会主义行为大为减少。同时,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享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教育研究项目,可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创新的制度优势。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