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从分析《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可以看出,一位经济学家,在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对更加广阔的社会问题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如对前沿热点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还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进行别具一格的诗词创作,对经济学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文学化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经济学家;人文关怀;诗词情结;文学创意
 
  哈雅克曾这样评价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只是一个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可以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如果不是危险的起码也是令人厌恶的。”[1] 这样宽严不公的评价虽然不无可商榷处,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相比,经济学显然比物理学要更接近于人文科学。正因为此,2001年8月3日,“堪萨斯建议”呼吁全世界经济学界,要从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定义、注重文化、富于历史感的思考、新型的知识理论、经验性的基础、研究方法的扩展、跨学科的对话等七个方面,对当今的经济学作根本性的改革。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学家确实不能“只是经济学家”!张明龙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不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他的个人专着《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在研究经济学时,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
  一、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以为是人性关怀,或以为是生活关怀,或以为是终极关怀,甚至干脆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文素养或人文精神……不一而足,看来非一时所能定论的。笔者缺乏理论素养,只是从《研究》和阅读中直觉到:所谓人文关怀首先应当是以正直的良知、不竭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神圣的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而作的现实努力。简洁点,可借用吴炫先生一个词──“存在关怀”,即关注现实社会的健康和进步。张教授二十余年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质上是他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反映:
  (一)对前沿热点的关注
  着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认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善于捕捉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所谓“前沿信息”即现实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1983年,张教授以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试谈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这篇论文,正式登上经济学舞台。可是不久,他便从理论的象牙塔转入方兴未艾的竞争研究;刚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力图消解二者对立,寻求结合的途径;稍后,市场经济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他又致力于探讨其类型结构、规则体系,并剖析其利弊;在市场迫使企业改革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深入之时,他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动力机制、公司制规定和创新实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切实而深刻的研究;随着市场体制的确位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五十年来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宏观调控等;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次年这一战略便有重点、扎实地进行,他重点就突破资本瓶颈、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等西部开发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展开了抓牛鼻子式的研究;2002年,他再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纵观张教授这二十年来的经济学研究,不难发现:他瞄准的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各个阶段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事实”,①即对人类生存状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经济事实”是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必须针对各种“经济事实”提出相应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然而若局限于此,还不能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因为与时俱进是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虽然保证了经济学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但这只是经济学家的职责之一。而可持续性发展,则是要求经济学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导航的作用,这是一项更高也更难的任务。《研究》中关于计划与市场和区域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就很好在体现了这种“导航”作用。张教授在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集中研究了区域经济的理论、规律、模式选择和聚集势能四个重要问题,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自己的理论模式,也预测了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所独具的“聚集势能”。经济社会只有在这样的导航下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张教授对人文终极关怀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所谓弱势群体具体有两种。一种是没有特权或受某些政策制度有意或无意伤害的群体;另一种是因行业或地域的综合条件相对处于不利情境的群体。经济学家党国英认为,人文关怀还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平等的关注,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提倡”。因此,“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家,差不多都是具有人道主义热情的人” 。同刘易斯、阿玛蒂亚、廷伯报等相似,张教授应属于这种“具有人道主义热情”的经济学家。先看他对第一种弱势群体的关爱。1993年,新的工资制在全国实行,张教授充分肯定“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同时又指出:还存在着“同一职称职务者,尽管工作年限相差十至十七年,但都是同一工资标准,难以体现工龄长短与贡献大小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工资平台”现象。在这种现象中,比同一职称职务者多十至十七年工龄的群体,本来已在较为漫长的工作中承受了工资偏低的待遇,现行的工资制不仅没有补偿这种损失,也没有关注这多出的十至十七年的专业素养在现实工作中的成效,他们所受的这种损害,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然后针对现实工作中诸多不合理状况,确定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生产要素定价机制,确保每种生产要素的贡献与报酬对称”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完善工资机制,确保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对称”两大原则,并制订了九条具体措施。工资是工薪阶层安身立命的根本!张教授关注工资制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提出趋于公平、趋于合理的原则和措施,力求减少工薪阶层中弱势群体所受的损害,这是把深沉的同情心转化为实施爱心的现实努力!
  目前相对而言,中国因行业或地域影响而形成的弱势群体,莫过于农村和西部的群众。农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虽然通过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领域改革,以取消统购派购制度为核心的流通领域改革,农民收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城乡居民差距仍然很大:200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是2 366元,而城镇居民是6 860元,两者的比例为1∶2.9,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的保险、医疗、住房等补助因素,其差距将是1∶4!2002年,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有增长,但前者仅增4.8%,后者则多增达13.4%,两者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是与时俱增!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张教授就对农村热情关注:《建立三门县大型对虾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浙江新围涂地农民资源的开发方向》、《论浙江竹类资源开发的优势与竞争艺术》等论着,从中、微观视阈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了可行性研究,并设计了具体实施的方案;还撰写了《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思考》,从宏观视阈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克服农村面临的基础比较薄弱、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尚不强、农用资源严重紧缺等难题和困境,指出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的建构等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占全国人口1/3的西部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落后的:如紧邻的湖南和贵州,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贵州比湖南低1 328.7元,农民也低887.73元;两广的差距则更大,广西城镇居民比广东低3739.5元,农民比广东低1 825.46元 。如何快速发展西部经济,如何尽快提高西部人的生活水平,这成了张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