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晖 时间:2013-02-14
   2. 市场机制缺位
  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有效的制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比如专利制度的建立激励了技术创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均不完善,政府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大,企业并非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竞争是促进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产业的发展过多的依靠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弱化了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的竞争意识。由于竞争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以技术优势难以保证获取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研发和其他活动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努力,技术创新陷入于路径依赖。
  3. 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和政绩观
  中国的分权式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将其优势产业或者支柱产业限制在其行政边界内,使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很难有效进行。产业和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与合作,劳动力、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无法畅通的流动,使得产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导致产业内部逐渐僵化封闭,知识技术发展逐渐趋同,缺乏互补性和创造性等不良后果,最终使产业整体丧失创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另外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使得主管部门过于重视[前的短期经济绩效,不热衷于长远的整体筹划,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安于稳中求增,对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失败风险高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漠不关心。而真正能给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持续性和内源性动力的只能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三、技术变迁的路径创造——涌现
  
  当历史因素造成创新主体选择非优技术时,路径依赖导致该路径上低效率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解除锁定,实现路径创造。
  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创新客体转换原有形态,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涉及创新主体与环境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所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8],具备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层次性及涌现性等特性。涌现是在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结构上的突变,这种突变为复杂系统的路径创造提供了动力[9]。创新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作用给系统]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促使新的创新路径的“涌现”,实现路径创造[10]。
  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具有涌现性功能,可以使产业内部产生技术创新。因为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会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不断增加,促使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而产业中企业网络之间的学习效应、合作竞争以及技术外溢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意识在产业内部的循环流动经过不断累积后,就会产生创新了。这种涌现性又会促使企业将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了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产业内部的涌现性的强弱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能力成正相关(如图1)。
   当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均很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涌现性是最强的。这种,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多与技术能力有关,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涌现最容易产生。而当核心竞争力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时,核心竞争力往往来源于非技术因素如品牌、成本等,强势的非技术因素会对技术创新的涌现产生抑制效应,涌现功能最弱。其次涌现性较强的是在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带动下对弱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因此,涌现的产生依赖于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产业升级路径创造的对策
  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是阻碍技术进步的障碍。一般认为解除“锁定”必须借助外力⑥,但是外生技术的作用在此并不是决定性的。为了打破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升级的持续技术进步,必须技术体系自身实现突破,才能摆脱路径依赖。因此实现产业升级路径创造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产业升级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选择,发挥技术创新体系的涌现性功能,并逐步形成自我强化的涌现机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持续动力不足的路径依赖问题。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为创新体系的“涌现”机制提供有效的环境基础和保障。
  第一,强化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完善自主创新的平台。一是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要积极引导,宣传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追求自主创新的积极愿望。二要加快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建设,严格执法程序,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保护自主创新主体的产权和意愿。三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通过产权抵押贷款、 知识产权专利入股等多样化的资本化营运方式来分散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确保企业自主创新的合理收益。四要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职能,确立市场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优化技术产业化的环境。五是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具有创新文化与能力的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在企业中注入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诱导现有企业通过学习、消化、模仿,形成技术创新的新惯例,以解决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对技术创新的阻碍。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和自主创新网络。一是建立包括企业、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种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发挥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摆脱技术短板的制约,提高创新团队整体想像力与创造力,摆脱传统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束缚,可以打破路径依赖。二是加强经济组织之间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起具有较强“组织粘性”的自主创新网络。自主创新网络不仅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帮助单个主体脱离持续创新失败的恶性循环困境,更重要的是打破组织惯性僵化状态, 通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多维沟通与流动,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利于资源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既可以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也可以促进技术传播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速度。
  第三,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一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将传统产业文化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逐渐消除。二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由传统的“橄榄型”结构逐渐向现代“哑铃型”⑦结构转变,让企业真正拥有自主创新的决策权,创新组织的形成、创新人员的流动、创新成果的评价加速生成并完全实现市场化配置。三要加快对劳动力市场、市场经理人市场、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规模和技术能力,为传统企业的发展转型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促进跨区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培育根植于产业内部的创新系统和生产网络。一要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促进跨区域交流以及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快技术扩散速度。二是政府部门产业主体企业自身,都应增强诚信建设、加强沟通、促进资源互补与合作、巩固价值链关系以实现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第五,改变技术引进模式,增强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技术引进上要改变重设备轻知识的倾向,要做到技术和知识并重,并逐渐向技术的知识化转变,重视引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和消化吸收,将引进的技术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存量。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并参与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六,政府从长远着[,摒弃只重经济增长的短视陋习,制定有利于经济主体自我研发的激励机制。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专门化的技术开发公司为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二要扶持产业内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其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三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外部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流入,形成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