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 要]今天的中国已没有那些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时所具备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武力和廉价的贸易掠夺世界范围内的宝贵资源的环境了,纵然时光倒流百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即使有了资源供给的国际大环境,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使我们美丽的山河污浊不堪,丧失安居的家园。我国目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环境不仅要主动去优化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要主动反哺环境,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发生历史性的转型,别无他途。
  [关键词]环境 市场经济 粗放型发展模式 污染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一种燃烧,烧掉的是宝贵的资源,留下的是污染,而带来的则是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征是由于我国在工业化化进程中,推行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结果。
  一、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问题
  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我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进入90年代后,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也以每年9.7%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快速扩张的经济规模产生了巨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由此可见,在我国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并表现出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的四大特征。
  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头4年,每增加1亿 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5.01亿元。同时,我国目前主要资源的节约指数仅为1.8%,这就意味着我国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约90%,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而且,我国单位GDP的废物体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必然导致低效率产出。
  因此经济增长的历史性转型势在必行。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及其粗放型方式、重化工工业阶段特征给我国带来了两个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这两个问题目前又反过来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构成了瓶颈约束。******总理对此曾做过这样的判断,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两种矛盾,一个仍然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严峻的环境形势及其巨大的经济损失综合官方文献和专家判断,我国的环境形势大致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然而,如果继续沿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以这样的资源家底和生态环境严峻的形势能否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一个令人质疑的问题。
  二、产生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我国急于摆脱发展落后的状况,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具有粗放型和资源型特征,只重视经济量的增长,忽略了质的提高;而环境表现出脆弱性特征,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敏感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生态环境恶化。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耕地是农业社会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在土地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促使人们开垦更多的耕地来满足生存需求,盲目的大规模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退化。另外,在屯田开发中,由于生产力低下或其他经济、价格补贴政策的效率损失政治、自然的因素,常出现已垦地的搁荒。由于失去原始植被的保护,这些土地不可避免地出现沙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