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农村建设之信息服务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伍洪杏 时间:2013-02-14
二、狂热的宗教思想:暴力与神灵顿悟
  实际上,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避免地受某种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康纳也不例外。奥康纳生活的南方腹地,素称“圣经地带”,天主教势力强大,福音派教义和预言书的影响形成这一地区精神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奥康纳一生的经历和创作都没有离开这块渗透天主教意识的文化土壤,她信奉天主教的原罪观和救赎观。在她看来,由于原罪,人人都有着不完美的天性。正因为如此,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全心全意地皈依基督,寻求救赎。对她来说,宗教已不仅仅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因此,她的许多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她甚至将自己的小说称为“对生活的圣礼式观照”。
  作为一个异常敏感的基督徒,奥康纳对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基督教信仰惨遭践踏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时她对现代人宗教意识的淡薄甚为反感。她认为美国南方人盲目乐观、胸无大志、见识肤浅、缺乏信仰,只有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然而,要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采用教会、信仰、复兴的那种讲道、说教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暴力去触及人的灵魂,使之在暴力的非常情况下,去接受上帝的恩宠,灵魂的救赎才有可能。因此暴力对于宗教信仰观念淡薄的人来说,并无坏处。这也就不难理解地写作的《好人难寻》充斥着血腥的暴力与死亡了。
  如果我们把老祖母一家六口的周末之旅形容为死亡之旅,不如说这是一次基督徒的天路历程和灵魂洗礼。文章在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国南方的美好景色:奇石屹立的山峰,高速公路两旁呼啸而过的蓝色花岗岩,红里透紫的粘土河堤,地里绿意起伏的庄稼,就连树木都闪烁着银白色的阳光……这美伦美焕的一幕幕,无不构成美国南部或者说通向神往伊甸园的天路美景。但是重返伊甸园的人类,要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灵魂的救赎却是以暴力与死亡为代价的。文本中的老祖母在听说了“不合时宜的人”的不幸遭遇和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后,深感同情,一改过去对周围人的苦难的漠不关心,意识到了存在于他们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人性纽带。这一刻,也正是她受“福佑”即“受天惠的时刻”(momentofgrace)J。她超越了原来狭隘自私的自我,意识到了自己和黑人乃至千千万万的如同“不合时宜的人”一样,都是由于人类的原罪而受苦受难的人。于是她把杀人凶手“不合时宜的人”称为自己的儿子,想伸手去触摸他。但当老祖母伸出充满慈露与宗教之爱的手去试图触摸“不合时宜的人”的肩膀时,他竟然象被蛇咬了一般,跳起来连开了三枪,老祖母的说教换来的只是饮弹身亡:尽管如此,老祖母在临终瞬间,对“不合时宜的人”表示关爱的姿态及她“半坐半卧在一滩血中,象个孩子般的盘着双腿,仰望着晴空微笑”,都象征了老祖母最后人性的恢复,表明她确实接受了上帝的恩宠(舯ce),获得了神灵的顿悟(revelation)。而逃犯——“不合时宜的人”,这个失去了精神家园而苦痛的社会“畸人”,这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闯入者”也受到“天惠”的感染,说“如果我去过那儿,我就会知道,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忏悔,他在枪杀老祖母之后,取下眼镜,似乎想擦去物欲人生的灰迹。在作品的结尾,“不合时宜的人”意识到“生活中没有真正的乐趣”。在这里,作者向我们表明“不合时宜的人”并非无药可救,老祖母的说教已经有力地刺痛到他灵魂的深处;尽管这种人性的复苏和宗教信仰的回归是以老祖母六口之家的死亡为代价的。
  奥康纳曾说过“我是个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一个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结束,我是不能理解的”。正是这位长年恶疾缠身的年轻女作家,因其极端的天主宗教信仰,创作了《好人难寻》等看似轻松幽默,实则充斥着暴力和死亡,令人触目惊心,极富震撼力的作品。奥康纳常常被归入“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虽然属于南方,却又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像福克纳一样,她成功地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并使这一地区里的生活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最适合她的称号应是“南方地区性天主教小说家”.这也就不难理解奥康纳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的重要地位。奥康纳年仅39岁就离开了人世,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坛的一个巨大损失但奥康纳——这个“畸人”灵魂的大写手,这个精神荒原中的寻觅者留下的一篇篇新颖独特的小说,永远慰藉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