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2-14
  (八)给经销商创造合理的销售空间和资金政策
  从我国目前的形势看,国家和汽车厂商、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不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2002年汽车市场井喷至今,国内汽车市场一直存在着“销售泡沫”,也就是说厂商实现的销售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经销商身上实现的,也即为了实现厂商的销售目标被迫进货。厂商逼迫经销商进货、压货大部分又是因为国家有这样那样的政策和数量要求。这样,不仅限制了经销商的资金流动,也打破了汽车价格市场的合理性,造成每年年初都会出现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低价抛货的现象,进而加重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最终还是经销商受到的损失最大,从长远来看,厂商的行为和政策有待于调整,以便理顺市场销售渠道,重建信心。
  (九)完善汽车产品召回制度
  2004年10月1日起执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改变了味道,执行得不够彻底,本应是返加厂商进行缺陷的修复,但往往是召回到经销商,由经销商进行产品修正,每一个经销商的技术力量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返修的质量也很难实现召回目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保证返修产品的质量。
  (十)更好地把握融资政策
  在融资方面,厂商应配合银行为经销商创造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环境,保证流通市场更为有效。因此,从厂商角度来合理有效的把握和运用金融融资政策,对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忠,杨萌凯:《中国产业竞争力再造》,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页-23页
  [2]史恩义:“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山东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8期,第60页-64页
  [3]郭连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1期,第60-64页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1-123页。
  作者简介:李妍,女,汉族,致公党党员,1977年8月出生于辽宁沈阳,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