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3.2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承接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东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那些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赢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在现阶段,河南承接的主要是东部地区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高污染的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这不仅不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破坏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形成综合配套优势。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食品加工、纺织、石化、汽车、原材料等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的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不具备具有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3)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在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从硬件条件来看,河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工业发展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成本较高,信息流通也容易受阻。从软环境来看,河南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信贷、保险、金融等行业服务网点和服务水平不发达,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相对短缺,缺乏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河南的公共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不系统,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多。
  (4)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河南包括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这五大区域。各个区域都将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冶金等作为重点产业,产业同构化加剧了区域之间的无序竞争,区域之间争项目、争资金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背离了规模经济原则,提高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具有特色的区域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5)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目前,河南各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产业转移载体功能发挥不足。工业园区区位布局不合理,产业定位不明确,发展集中度不高,发展层次不够。虽然聚集了许多企业,但缺乏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引发达地区同类及关联产业入园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开发建设的后续用地指标不足,导致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厂房、环保设施、公交、金融等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较为滞后。
  4 河南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1 优化承接模式
  提升转移项目的技术层次,适度控制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改善转移项目的主体结构,有条件地放宽大企业进入的领域,只要不危及经济安全,在市场进入和控股比例上,都应适当放宽。实施项目技术的本土化策略,转移企业往往控制着研究与开发、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等核心内容,使当地企业处于分工的最底层,因此,产业转移承接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路子,尽快实现引进企业核心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本土化,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安全。 2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环境治理,特别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力度,严禁滥采滥挖,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速环保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改进企业排污工艺流程,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沉陷区治理和搬迁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大力发展平原和高速公路沿线的植树造林,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3 完善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重要原材料市场、有特色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市场,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重点构筑四重物流服务区域(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配送物流圈)、四大物流服务主通道(水路、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四个配送中心(商贸、商储、农资、物资)。积极推进铁路、港口、航空和大型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加速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使河南的物流产业朝着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全球化以及仓储与运输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4 转变政府职能
  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将政府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培育具有人文关怀的发展氛围,营造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的和谐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促进企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产业互融。集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根本上切实改善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为转移产业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透明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5 协调区内经济
  建立省内区域经济发展联盟,推动各区域在规划、主题、项目方面的联动,整合区域优势,推动产业的互补与合作。完善省内各地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各地区企业、政府、协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防止区域恶性竞争和同构碰撞,以能力和优势为基础,以角色的定位和转变推动省内各地区的合理分工。构建省内经济发展信息网络和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信息连通和信息共享。定期举办经济论坛,集合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的力量,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和交流。 6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
  产业集聚区是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区等各类园区规范运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中同类企业由于地理接近,共享公共资源,便于学习模仿新技术新方法和接受专业化市场辐射带动,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搜寻信息的成本,出现了导致规模收益的 “报酬递增”现象。
  立足省情区情,注重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紧密衔接,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先行,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建立符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实际的考评体系和管理机制,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明确每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选准选好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每一个产业集聚区都建设成为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新型生态园区。
  :
  [1]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51-54.
  [2]冯登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河南产业升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6-7.
  [3]杨小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南都学坛,2010(3):23-25.
  [4]张少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9,251(2):6-9.
  [5]付保宗.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5-1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