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蓝志 时间:2013-02-15
  摘要:笔者从分析以往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入手,指出了传统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容易形成五个方面的问题,致使县域经济发展走向误区,所以,探讨如何建立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及理念的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指挥棒”,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元,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在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指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所以,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便找出不同县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中的差距与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更快更好地提升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带来的问题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县域经济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是以GDP及人均GDP、财政收入及人均财政收入、总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在这种以GDP为核心的指挥棒的主导下,各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由此则容易形成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政府履职单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必然导致其他职能的弱化,形成全体干部去招商的格局,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
  二是资源消耗升级化。为了招商引资,县级党委、政府以廉价出售、出租、转让土地、矿藏、森林等资源为手段,加快发展资源型经济,加之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因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县域经济指标伴随资源的高消耗而增长。
  三是环境破坏严重化。县域拥有河流、矿藏、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比较好,由于过度开采资源而又缺少有效的补给措施,加之工业项目造成的废物排放,使县域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县域矛盾扩大化。在县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争项目、争进度、争形象,往往对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采取强制性措施,忽视了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致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被侵害,导致民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县域的稳定与和谐。
  五是社会发展边缘化。以完成经济指标为最高追求和单边追求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使得当地、文化、卫生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被党委政府边缘化、冷淡化,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缺乏政策及财力的支持下,最终导致县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二、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所应体现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县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调整,确立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确立,应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要求上:
  第一,要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比照,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统筹起来,既要看城区,也要看乡镇,既要关注经济发展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及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及社会基础。
  第二,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基本要求,县域虽小,内容体系却非常完备,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孤立地搞经济项目建设,应该促进经济项目和社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即使在经济领域中,也应使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商业项目等结合起来,注重项目建设间的互动效应,使项目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应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形成,要对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防止过度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