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整合政党执政的组织资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沈建红 时间:2013-02-15
  树立非权力性权威拓展组织资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无任何行政权力可以利用,党的基层组织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持与增进与群众密切的血肉关系,所以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基层党组织逐渐处于统一领导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掌握决定本地区、本单位重大问题和任免干部的重大权力。这种情况,有利的一面是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其弊端是使党组织包揽了许多行政事务。在当时高度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去解决问题,忽视和放松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依托行政资源发挥作用的空间将日益缩小。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发挥党在现代社会中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有待深入研究。党应该依靠自身的组织优势,采用社会化的工作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律、制度等手段,有效拓展组织内外的组织资源,树立起党组织的非权力性权威,赢得民众的更多认同和支持。
  完善权力监督巩固组织资源。政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会滋生“无组织力量”,侵蚀党的组织资源。“无组织力量”一般是指对原有社会结构起瓦解作用,又不代表新结构的社会力量,是瓦解现存社会结构的内部动因之一。党内的“无组织力量”也会侵蚀政党组织内部的结构,破坏政党的内聚力与战斗力。其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很长一段时期,十分重视思想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党内“无组织力量”滋生的条件难以形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社会转型,商品经济意识与其他不健康社会思想意识侵入,党内具备了“无组织力量”滋生的土壤条件,使得一部分党员干部放松自律,滋生入党做官、以权谋私的错误想法。尽管“无组织力量”仅是一股潜流,尚难撼动党的执政基础,但任其滋生蔓延,就会不断侵蚀党的组织资源与执政能力,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反腐倡廉成为新时期巩固执政组织资源,防止资源流失的重要任务。当前,要把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有效考察党员领导干部的操守品行,努力建构党内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人民公仆的先进性思想教育,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自律,经受住各种考验。
  
  三、新时期整合创新组织资源的现实途径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借鉴国内外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整合和创新组织资源的路径。
  功能调适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般说来,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引导选举、利益整合、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等方面。但这些功能只是一种“应然”,当它试图成为“实然”时,会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党的功能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侧重面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前,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导选举、输送精英的功能,也不可能利用国家权力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只能通过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通过基层党组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可,进而实现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党的政治功能。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更多地是通过权力系统的政策制定,并直接管理一切而实现“实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市场体系中,执政党能够掌握和利用的权力随着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力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政府职能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利用行政权力手段体现自己作用的空间也在缩小。但党恰恰可以在政府退出的空间进行政治活动。在权力本身不再起支配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党只能以非权力的方式起作用,而最能让人接受的非权力方式就是服务。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党组织向服务型角色转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优化服务功能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不是削弱党的领导。相反,确定这样的功能内涵可以激活基层党组织,使其在变化的社会中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价值目标,视服务人民为天职。邓小平曾有一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时代越是前进和发展,我们就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因此,服务功能的拓展,将成为新时期整合、拓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组织资源的重要手段。
  组织重构是执政党组织资源社会整合的有效方法。执政党的组织重构是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完成自身身份转换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的基本政治目标,是发动社会成员以获取政权转变为手段,并在政权的支持下整合社会,巩固政权。执政党的组织重构,一是要在自身的组织基层上成长出能够履行国家政权功能的结构体系;二是要将执政前未能容纳进组织中的社会成分以及新生的社会阶层,整合进自己的体系结构之中,实现强有力的社会整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依托行政单位和生产单位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严密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有益做法,如先建立农会,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发现和培育积极分子,后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如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的特点,采取多形式的组织设置模式,及时理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探索适应当时形势需要的组织隶属关系等。这些做法,对当前重构党组织体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党的组织体系作为政党组织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是政党实现有效领导的组织依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传统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存在着不适应体制改革需要的弊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重构基层党组织体系。随着以单位为载体的社会局面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区成为社会重要的基础,逐渐成为党组织新的载体,应深入探索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和结构。当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组织,应在以上“两新”组织中尽快构建起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网络,填补党建空白点和盲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组织重构必须从实际出发,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传统组织模式,探索新的设置模式。在推进基层党组织重构和组织网络新建工作上,力求避免单一的构建途径和整齐划一的设置模式,应根据不同领域和各种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探索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创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如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遣党建指导员等构建模式。在管理方式上,也有垂直管理、属地化管理、联动管理、双重管理、挂靠管理、联席会议等形式可供选择。随着社会的转型,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将进一步改变,其趋势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将逐步取代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垂直管理体制。
  制度创新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现实抓手。实现执政组织资源整合要完善党的各种制度,健全机制抓长远。“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度的变迁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首要前提;而制度的有效成长,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党要在整合组织资源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创设新的制度,完善原有的制度体系,打破体制障碍,促进组织资源共享,增强组织活力。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