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综合农协与建设新农村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奔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资本、劳动力、土地要素的净流出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是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现状。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是农村发展障碍的根本原因。效仿日韩模式,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在农村建立起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是解决农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综合农协;“三农”问题 
     
  1 引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大幅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是农村发展障碍的主因,这一观点已取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中国政府多年来通过财政补贴和引进现代金融体系等方式,试图解决农业问题,但收效甚微。2010年,中央再发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做出新的部署。文件宣示了一个新的趋向:更多赋予合作社多样化的职能——从承担新增农业补贴、进行产销对接、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党组织等诸多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反映了中央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专业性适度综合化的全面发展思维。 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本文将以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比较农业发展模式中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的差别,探究中国农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如何建设综合农协提出自己的建议。 
  2 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因 
  中国小农经济土地规模化程度低、分散化经营、70%以上兼业的本质决定了农业部门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没有发生质的提高,而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附加值却取得了质的飞跃,生产率和附加值差距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条件恶化。这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乡土中国,事实上任何现代化类型的政府体制都不可能对农村提供全面的公共品,也无法克服外部主体与高度分散的九亿农民之间的“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如果这些相对于乡土社会而言属于外来上层建筑的实际费用没有被足额支付,就必定导致现代上层建筑与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之间的不适应,就必定带来三治问题 。可以用改制之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小农经济的特性,农民的借款额度都是非常小的,再加上小农经济剩余小、风险高,放贷之前的信用调查往往都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因为农信社只能利用纯商业化的“纵向”信用,即通过工资单、房产局、土地局等途径对农民的信用做出评价,而在农村特有的人情社会中,这些信用评价则来自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两者之间存在着极高的信息不对称,正是这种极高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使农信社更倾向于把钱贷给城市工业部门而非农业部门。 
  因此,解决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大前提,旨在发展农业的任何政策措施都需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有效解决或缓解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农业的重要切入点。 
  3 政府农业政策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农业衰败的问题,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希望通过财政补贴和引进现代金融机构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剩余过低和资金极度稀缺的问题,但是,大量的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农业衰败的进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其实,这些结果还是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特点所导致的。正如前述交易条件恶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前提,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2005年农村人口7亿4千万 ),每个农民所分到的财政补贴不可能完全填补他的交易损失,农民获得的财政直补相较于其严重恶化的交易条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其结果就是政府虽然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对农民进行补贴,但仍无法改变农业附加值低、生产剩余小的状况,农民的交易条件仍然处于恶化的状态。 
  在当前的农业要素构成中,劳动力是过剩要素、土地是短缺要素、资金是极度稀缺要素,在这种要素配置条件下,如果单纯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绝对无法产生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民也无法得到社会平均收入。资金是农业发展的龙头要素,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解决农业资金极度稀缺的困境,政府曾希望使用金融政策,在农业部门中引入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农业资金的融通和再投资、再循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行等现代金融部门应运而生。农业部门将其与工业部门交易后仅剩的资金存入这些现代金融部门,但是,这些农业部门仅存的生产剩余并没有起到在农业部门中再生产、再投资、再循环的作用,而是以每年数以千亿记的数额通过这些现代金融部门流入了城市的工业部门。因为农信社等现代金融机构均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小农经济利润率低、剩余少、风险高的特点,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导致现代金融部门更倾向于选择利润高、风险小、成本低的城市借贷。资本的净流出更加恶化了农业发展的资金基础,甚至直接导致了农村高利贷盛行的现象,对小农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综上,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在现有的条件下,没有达到其政策初衷。 
  4 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比选 
  单看工业化阶段的农业模式,世界上大体是“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不超过十个的前殖民地国家实现了规模农业,并靠规模扩张、简单生产力外延扩张来积累足够资本,进行资本化农业;其二,以欧盟为代表的现代化市民农业,其中超过60%的农场主是无力进入高端资本市场的中产阶级市民,这种农业不可能完全靠机械化,而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资本半深化的农业和绿色主义运动导向的生态化休闲农业;第三种,以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所代表的东亚模式,因没有被彻底殖民化,留下了大量的原住民人口,由于人口密集、资源高度稀缺形成的是小农村社制。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争论就集中于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的选择上。 
  欧美模式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其特点是由政府成立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政府进行农产品信贷担保,对农业提供高额补贴。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