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绩效/问题及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文涛 时间:2013-02-15
 摘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推进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绩效,在对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规模经济;空心村;引进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是一种弱者的联合组织,它将分散的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在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规避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农户市场力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着诸如: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不足;社员素质较低;农村空心化等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在综述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绩效的同时,对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绩效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实现快速上升态势。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072家入社成员,771850人(户)成员出资总额,成员出资额达430.13亿元。而另据国家农业部报告,预计2011年初全国合作社数量将超过35万家,较2009年底增长超过40%,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近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
  传统的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主要特征为市场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相互竞争的买者和卖者,按理说这种情形下容易出现市场出清情况,但是事实上由于经济规模、空间尺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买卖双方往往是相互分离的,在农业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买方垄断或买方支配力问题,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易腐烂性特点,农民急于出售农产品,买方便处于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同时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有效信息往往显得十分重要,这些有效信息大部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特点是供应通常是不足的。另外,农户在搜寻信息、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交易成本,而作为个体农户显然无法承担这些难于避免的成本,有效的生产和有效的交易依赖于有效的信息。然而,无论是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还是履行合约,都不可能是免费的,所有的这些交易成本都反映了市场无法达到理想情形的重要原因,单个农户是无法承担这些难以避免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农户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了原来的市场类型,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而且在信息有效获得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
  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社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供销社的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为核心,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方式将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实行产业化开发形成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以产销为主要合作环节,合作社代理收购、分购联销,二次结算等方式,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收购起来销售出去;三是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合理的价格,保证质量为前提,把入社的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固定下来,实现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上无论哪种模式都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改变了原来农产品市场所呈现的一种人数少但是购买量相对较大的买者与人数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的相互对立的交易格局,提高了农户竞争力和谈判地位,实现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缺乏制约合作社运营效率
  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合作社之所以出现融资困难,在于农业本身的劣质性,合作社融资形成农业资本,但是农业资本不仅具有使用期长、季节性明显等特点,而且在使用中也存在着很大风险,而作为融资主要对象银行,其作为经济主体,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特别是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以来,更加注重收益与风险的控制,而理论上招商引资虽然可以成为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是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往往考虑到成本-收益问题,而不愿向合作社融资。一般来说,新社员加入合作社需缴纳一定的入社费用,成为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是由于这部分资金较少,对合作社资金缺乏状况影响甚小,同时国家财政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合作社资金短缺的状况,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合作社在市场开拓、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农户依靠合作社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进程。
  (二)合作社社员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合作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合作社作为一个以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经济组织,也要像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各国经济竞争越发激烈,农产品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的联合体参与市场竞争。而决定其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合作社社员的素质高低,可以说合作社社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市场开拓能力、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合作社进行有效的管理运营,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但是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在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而高中和大专及以上部分则分别只占4.1%和0.2%。
  (三)“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合作社规模水平,影响合作社规模经济效益
  “空心村”通常指村内居住人口稀少,土地及房屋使用率低下的村庄。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空心村”整治运动。但效果有限,空心村问题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空心村”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对外迁移,实际上往往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对外输出,而留在农村的人口则以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口为主,这种人口构成影响了合作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是中小生产者和消费者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愿组织起来,以较大的规模进入市场的手段。而空心村现象则会产生如下问题,人口的对外迁移往往导致合作社参与率较低,导致一些地方合作社规模长期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运作,影响了规模经济形成。此外是人才的外流,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人才外流给各地合作社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