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外从众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谈友胜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有关从众行为的理论研究的文献,对当前国际上从众行为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就目前有关从众行为研究的情况来看,国外主要从理性假设和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两个角度进行从众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尤其以理性假设的信息类模型或社会学习类模型文献最多,从非理性假设出发来解释从众行为的文献近年来也开始增多。绝大多数理论模型都认为经济中尤其是金融市场中存在从众行为,它会降低市场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从众行为;理论模型;述评
  从众行为(HerdBehavior)又称羊群行为,按照Seharfstein和Stein(1990)的定义是指投资者违反贝叶斯理性的后验分布法则,只做其他人都做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的私有信息。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分析师以至整个市场层面都可能受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此许多政策制定者也对从众行为非常关注,认为从众行为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加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甚至会加剧金融危机。如Eichengreen和Mathieson等(1998)就认为从众跟风效应放大了与亚洲金融危机相关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Folkeas—Landau和Garber(1999)及Furman和Stiglitz(1998)在讨论国际金融体系建设时都提到从众跟风效应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市场的从众行为,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一、探究从众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研究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理性从众行为与非理性从众行为,在前者中行为人被认为是理性的,而在后者中行为人被认为是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从而关于从众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理性人假设出发是,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基于信息角度的信息类模型,基于声誉的观点和基于报酬结构的观点;另一种从非理性和不完全理性假设出发进行讨论。
  (一)关于从众行为的理性解释
  1.信息类模型
  (1)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决定信息流的决策序列是外生的,在这一前提下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Bane~ee(1992)较早提出外生序列的信息类从众行为模型,其关键假设包括:假设存在N个投资者,每个人都最大化同一资产收益空间上的期望效用函数;决策按外生序列进行的;博弈的结构和贝叶斯理性是共同知识。这一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决策者并不总是按私人信息做出决择,后续决策者会受到前面决策者的影响。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1992)提出了信息流(informationcascade)的概念,进入信息流是指决策者将忽略自己的私有信息,而依靠观察前面决策者获取信息。信息流一经形成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将阻止新的信息进入,最终产生无效率的结果,而且信息流的产生和信息传递的次序有关,他们还论证了信息流具有迅速性、随机性和脆弱性。Avery和Zemsky(1998)采纳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的主要观点,解释股票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众行为,他们认为如果股票价格仅由一维的不确定性如不确定的指令流控制则从众行为发生的程度将较低,但实际上股票价格由多维的不确定性支配,而衍生证券增加股票价格的维度,协助定价过程,使从众行为和价格泡沫减少,因为多维的股票价格可匹配揭示多维的不确定性。Park和Sabourian(2006)通过修改Avery和Zemsky(1998)模型的信息结构后,证明即使股票价格仅由一维的不确定性支配,从众行为仍会发生。完全信息阻塞(informationblockage)的信息流模型一般没有考虑私人信息获取成本,Bur—guet和Vives(2000)分析了有调查成本的社会学习模型,其结论与基本的信息流模型类似,认为信息阻塞仍会出现。Calvo和Mendoza(2001)的模型则涉及跨国资产投资行为,他的模型假设投资者在N个不同的国家投资,关于国家A的信息搜集成本固定,那么投资者搜集信息的回报随着投资国家总数的增加而下降,当N充分大的时候,掌握国家A信息的投资者数量将显著减少,因此投资者在作关于国家A的决策时将出现从众行为。

  (2)内生序列信息流模型。Chamley和Gale(1994)提出对外生序列这一假设的质疑,因为在实际的市场中,并不存在决策者要依次作出决策的规定,决策者可以有决策的延迟或选时。在他们的不可逆投资模型中个体拥有投资项目质量的私人信息,可以决定投资或延迟,模型论证在均衡状态下是存在延迟的。投资者延迟决策可以从先行者的行动中获取信息,但如果每个人都延迟则延迟就没有优势。因此在均衡状态投资者延迟的长短是随机决定的,一个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可以立即触发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小的投资可以跟随巨量的投资或崩溃。因此这个模型不仅论证了序列可以内生而且论证了信息流的瞬时性(Simultaneity)。Chamley和Gale(1994)中,时间是离散的,GulandLundholm(1995)发展了连续时间模型,内生序列将同样导致信息流形成。Gale(1996)又对参与者行动的收益假设了连续分布,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人在开始两期行动,那么博弈将永远结束,即投资行动崩溃将发生。Zhang(1997)的模型中投资者不仅有投资项目质量的信息还有信息精确度的信息,他论证信息精确度高的行动者的延迟会少于信息精确度低的行动者,因为信息精确度低的投资者需要时间确认信息精确度,在均衡状态的延迟应是拥有最高信息精确度的关键投资者的延迟,因此只要他投资其他投资者会立即跟从,即使他的投资是无效率的。Chaf和Kehoe(1999)也证明了信息流与个体内生的决策时间选择,连续行动空间和信息分享概率相关。
  (3)基于信息学习的模型。针对序列性模型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且决策不可逆的假设,有学者提出非序列性的模型,较早对非序列性模型进行研究的有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Hirshleifer,Subrahmanyam和Titman(1994)、Odean(1995)等。非序列性的模型允许市场参与者同时处在市场中,且他们的决策在通过信息沟通、相互调查,相互学习后可进行修正,因此也把非序列假设下的模型称为信息学习模型。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的模型认为通常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投资模型都表明交易者将尽力去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其隐含的假设是投资者是长期视野的,而他们的模型证明短期视野的投资者在同样的信息下发生从众行为,这些短线投资者也会尽力去学习哪些消息灵通的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因此存在多重羊群均衡。从众行为的投资者会选择学习信息,甚至包括那些完全与基本面无关的信息。他们认为对于短期均衡,信息学习是有效的,市场在信息无效的条件下也可以达到均衡状态,在这种均衡状态中包含了某种程度的从众行为。Hirshleifer,Subrahmanyam和Titman(1994)的模型则提出已有的信息学习模型中所有投资者都是同时收到信息的,他们的模型则分析一些投资者在其他投资者之前收到私人信息时,交易者行为和均衡变化情况。他们的模型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将仅关注于证券的一部分而忽视其他有同样外生特点的证券,即发生从众行为。模型也说明投资者中幸运的,有较高技能的人能在其他投资者之前获取潜在信息,而且能利用信息获取优势,因此稍迟被发掘的信息将有较少的价值,即使它们还没有被公布。Odean(1995)也舍弃了序列假设,并通过一群相互影响的代理人处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去研究信息收集和学习过程。其关键点在于个体对于不同来源的信息(如他的私人信息和他对群体意见的观察)占有不同权重。如果个体给集体信息权重较大,则个体的行为会依赖集体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学习,主体的行为最终会收敛于某一行动(买或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