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圳市中心城区工业的发展特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秀瑛 时间:2013-02-15
   1990年至2006年间,深圳市福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介于24%~35%之间,所占比重较高,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阶段虽然工业产值及增加值高速发展,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于其他时期较小,与中后期相比工业发展较薄弱。从1996年后比重就一直稳定在30%以上,工业发展较快较稳,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优势和贡献较为突出。2006年至2010年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减少,2010年只占8.5%,工业逐渐退出深圳市福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3.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改善。工业发展前期,工业化水平较低,评价工业发展效益的七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的水平也较低,综合效益指数较小,均小于150%。进入2000年之后,综合效益指数迅速增大,到2003年后更是高于200%。 
   二、工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1.依靠科技是发展主题。2006年以前,工业一直是福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本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福田区就把科技兴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和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等作为工业发展的策略。而事实证明,科技的确使工业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质量无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福田区工业企业行业发展较为集中,在初期以服装纺织等轻工业行业为主,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到2006年之后则以重工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依靠科技的发展增长尤为迅速,从占工业总产值不到10%的比重发展到今天的85%左右。 
   2.本色发展为特征。福田区的工业在深圳市的几个区中,一直处于中间排位。不是总量最大的,也不是增速最高的。由于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受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和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限制,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可能做到比其他区更强、更快,因此发展工业不是福田中心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福田区的工业一直以本色发展为特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出口,出口的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一大主力。90年代后期至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福田区工业加速发展的新本色力量。到2006年,福田的工业产值、增加值等指标的绝对值创高峰,至今在总量上也未取得新的突破,今后这种突破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3.风险过于集中,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大型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结果。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集约化利于利润最大化,福田区工业产值的85%来自于十几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并且产值的70%以上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创造的;从区域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工业发展存在着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行业较为接近,多数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之中,加上产品多数为国外订单的出口产品,如果此类行业的国际市场有变或者经济危机的出现,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区内工业企业的生产。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事件是一个明显例证。但福田区工业发展集中于大型企业和单一行业的现状,是地区发展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参考文献: 
   1.刘会远,吕勇,饶志锋,段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兼顾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深圳市复兴河网运输和建设水上城区的设想.现代城市研究,2007(10) 
   2.暨军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全面建设服务强区 探索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宁波大学学报,2009(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