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闵正良 时间:2013-02-15
    “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一概念已为我们所熟知,参考这一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假定其他因素既定,那么,凝结于生产资料上的一小时的过去劳动总是大于一小时的现在劳动。机器设备越是先进,数量越是巨大,表明生产过程动用的过去人类劳动就越多,若其他条件既定,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也就越大。
    退一步说,即使是按照马克思自己的逻辑,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我们却不能承认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条件”。脱离开了机器设备等创造价值的条件,价值的创造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常识。所以,认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应有所得,即生产资料所有者应无偿提供生产资料,就等于说,生产资料不重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抛开生产资料去进行,这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就成了“无条件的劳动价值论”。没有机器设备,赤手空拳的劳动者怎么生产、怎么创造价值?这种抛开价值创造条件的劳动价值论、这种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这种无法解释经济再循环的劳动价值论是有缺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地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归劳动者(此处指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者)所有”,只能导致劳资之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埋下动荡的祸根。
    三、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
    (一)生产性劳动的多寡不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所有的劳动可以被划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前者创造价值,是重要的,后者不创造价值,应该越少越好。据此,马克思推断,“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越多,社会就越腐朽、反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社会有用劳动,其付出者都会得到其应得报酬。由于要素的流动性,还会形成平均工资。
    从近百年来的人类历史看,非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并不是社会的腐朽,恰恰相反,倒成了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这本身表明马克思将劳动仅局限于具体的商品生产,对劳动的定义过于狭隘。
    (二)两种价值创造理论截然对立吗?
    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劳动不创造价值。如果其他劳动者得到报酬,那就是对生产领域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分割。他认为,只有他这种分析才是科学的,其他的分析不但不科学,而且甚至是反动的,包藏着祸心。笔者以为,在非生产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上,差异仅仅只是思路的不同。马克思将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不恰当的高度。他的解释的正确性也并不是唯一的。下面分别用两个模型来对笔者的观点予以说明。

    模型1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只转移价值,对此,我们可用模型表示如下:
    假定:(1)社会由两个部门构成:I为生产部门;11为非生产部门;(2)整个社会有100人。其中,90人从事生产性劳动,每人创造的价值为20元,共创造价值1800元;另外的10人从事非生产活动。这个社会的再生产是怎么循环的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推理。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由90个人创造的1800元价值怎么在100人(全体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因为II部门中的另外10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但他们劳动了,也要求得到报酬,表面上看,他们的报酬是由其所在部门的老板支付的,实际上是由I部门转移来的。假定他们与I部门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相同,他们也得相同的工资报酬,这样,全社会每个劳动者的工资均为18元,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工资总额为1 800元,也恰好与全社会的产品价值总额相等,抽象掉供求关系,生产出的产品价值都得到顺利实现。马克思的理论可以满足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任务。
    模型2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都创造价值,我们可用模型表示如下:
    假定:(1)社会由两个部门构成:I为生产部门;11为非生产部门;(2)整个社会有100人。其中,90个人从事生产性劳动,另外的10人从事非生产活动。两个部门的劳动强度等相同,每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相等,都是18元。那么,这个社会的再生产是怎么循环的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推理。
    所有劳动都创造价值,总价值为1 800元,直接被100个劳动者平均,每人为18元,
    结果,同样是:(1)每个人的工资18元,正好等于全社会的工资总额;(2)这个社会的工资总额也恰好与全社会的产品价值总额相等,抽象掉供求关系,生产出的产品价值都得到顺利实现。这一理论同样能够很好地解释经济现像。
    上述两个模型的分析,虽然体现的思路不同,但结果却是典型的“殊途同归”。
    为了使两种模型所显示的情形成为现实,也许需要有不同的实现机制分别与之相配合,但是从两者的各自特点看,模型i更易于与计划经济体制契合,而模型2则不仅适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体制,而且还体现了“同工同酬”的重要理念。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一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自发作用,其实现效果要好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效果。
    过去,当我们使用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 )时,还批判西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如何的不科学,但在我们自己改用西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后,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妥吗?这种前后变化不也说明:只是分析方法之别,而不是何者科学何者不科学,更不能说何者属于无产阶级,何者属于资产阶级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