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轶喆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劳动价值论;人本思想;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手段,这个思想是其劳动价值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积聚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唯一活的手段;作为目的,这个思想是其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真正占有自身本质的价值所在和必然回归。

    一、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的探源及其指认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全美制造商协会工业教育委员会于1912年提出的,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作进一步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因此,人们没有理由苛求马克思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及其著作中研究和阐释这一概念了。从马克思的整体研究来看,他没有把“劳动力(人力)”和“资本”的概念结合起来加以专门认识和研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在马克思丰富的理论中,其重要的主旨之一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与资本”的对立,透过人和物之间的财产占有关系,揭示该种制度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规律。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必须有物质前提。“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人们的活动发生在“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劳动是也只能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发生,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和研究劳动与资本的。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多重涵义,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他认为要认识资本主义整个生产运动“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种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的原始积累实质是依靠残暴的手段强制“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人们,除了自身及对自身的支配外一无所有,人从过去对物的依赖,转到不得不对人的依赖。于是,占有了生产资料的所谓资本家用货币通过市场交换购买到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并占有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样,货币转化为资本,自由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种本质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
    这种社会关系是以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为核心确立的。这种关系的确立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固定化,而是随社会继续演化的。由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有的无限渴求,会促使“劳动与资本对立”的矛盾不断加深。资本家一方面只满足工人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界限”的支付,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占有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导致工人日益贫困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不仅如此,工人“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工人通过劳动实现了对自然物的对象化,却造成了对象的丧失,即被剥夺,并成了资本家用来剥削奴役工人的手段,即工人的劳动结果成了自己的对立物,工人惟一的自由就是出卖劳动力供资本家奴役,工人的劳动不是一种需要,而是生活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的未来设想,是要通过自由者联合体的自觉、自为,使得“这种对立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以实现全社会中占有大多数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即剥夺剥夺者的财产为社会共同占有。如果可以大胆断言的话,这一定是马克思不愿把“人力”与“资本”结合使用(或为避免歧义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尽管马克思没有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加以观察和研究,并不能说明其著作中不包含有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就是工人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工人的劳动就是工人自身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而对资本的理解除了阐释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特有的内涵外,也充分肯定了资本的有用性,即现今资本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它是指“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既是一种投入又是一种产出”。可见,马克思并不反对把“劳动力”即人力和资本结合在一起加以研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本的自由支配者—“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他只有当某冲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而存在”。即作为一种资本的工人劳动,在这种条件下,只能依附在被他人无偿占有的属于自己创造的资本上时,才作为一种活且贫困的资本而存在,这种表面上看似人对物的依赖的背后,反映的是人对人的依赖的社会关系,这种人对人的依赖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后,工人的劳动力才得以成为一种“行动自由的资本”它是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由此“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工人本身是资本、商品”,于是就有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其子女及教育训练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是其劳动价值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和基础,这个理论坚持认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且是惟一的源泉,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惟一实体,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是人力资本的占有者,是主体,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创造价值,是通过人的“活劳动”把以某种方式凝结在人身上的投入释放出来,并产生高出投入部分的价值的过程,而不是资本本身创造价值。这表明了两个问题,即人力资本蕴涵在人的身上,人力资本作用的实现必须且只有通过人的活劳动的消耗而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中的资本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资本本质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前者与现今的人力资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是指“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它是通过教育、医疗保健等途径形成,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的。而后者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形成并非是天然的,即“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但货币并非天然地就是资本,货币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上找到自由劳动力,从而作为雇用劳动的手段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时,才转化为资本”。这种资本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是过去劳动的凝结,是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货币的形式,它存在于人体之外,但这种资本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购买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只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发生价值转移;作为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这部分“可变资本”,通过劳动者且使劳动者不但成为“不变资本”发生价值转移的执行者,同时还是生产和再生产超过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承担者。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