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琼 郭学军 时间:2013-02-15

  摘要: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土地整理活动是指综合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发展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清除影响土地规模利用的障碍物,建设机耕路、给排水沟和农田保护林网,能有效提高整理区农地的生产性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条件。
  (二)降低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后果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农地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测定评价,进行后果的虚拟分析,寻求风险最低的土地整理模式。
  (三)增加耕地数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
  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不能增加耕地面积,则项目很难启动和运行。为了增加耕地,一些地区经常以减少水域、园地、未利用地或林地为代价,这必然会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构成某种影响。因此,可持续的农地整理,必须注重土地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上可行
  土地整理能使农地利用节水、节能、节劳、提高产量,而且可以通过新增耕地的60%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获利,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整理费用,创造更多的投入产出比,依旧是评价农地整理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目标,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生产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使经济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增长。即增加项目区长期的经济财富和福利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状况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是整理区域内的农户,其对农户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经整理后产量增加与生产成本降低两方面,从而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产量增加的原因可归纳为三项:一是上地整理后有效耕地数量增加;二是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土地整理后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而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田块集中节约的劳动成本;二是由于田块规整,实施机械化耕作节约的成本;三是通过完善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降低的灌溉成本和节约的运输时间。
  (二)生态环境因素
  可持续的土地整理项目是生态、环境、景观保护与项目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合理平衡,是在不破坏资源环境及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条件下的发展。当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所谓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因此,能否合理地保护资源,维持或改善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景观审美度,提高项目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复合系统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制度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营运的组织机制及管理机制,是土地整理项目持续经营的保障。良好的土地整理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土地整理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制度是否健全,组织形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影响项目持续发展的组织制度要素。影响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组织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组织相关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等多个方面。
  (四)协调性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个由工程措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组织制度等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结构组合模式,决定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优化结构组合,能促进土地整理系统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流动与交换,产生系统协同放大效应,促进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影响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应考虑的重要内容。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