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建华 时间:2013-02-15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的规则耦合关系网。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制度体系是管束智能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制度不是单一的规则,而是多种规则的体系,这些规则之间有着各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关系。 
  从作用机理来看,多种多样的规则和制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作用是提高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因而,可以采用效率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方法来测算规则和制度的“好坏”。
  选取各省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建立起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得出各地创新效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区域的创新效率有很大的差异,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河南、江西、新疆等中西部省份的创新效率比较低,说明这些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不仅需要增加创新资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想的区域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思想,在区域创新体系演化过程中,各类创新体的性能参数在变,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规则、功能结构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则主导这种演化和变化的路径。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其资本实力和创新环境也相差很大,因而每一种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都有其适用条件。例如,梯度理论是不适合落后区域的,因为梯度战略不利于提高落后区域的创新能力;而以知识追赶优先的“新追赶战略”也是不适合落后区域的,因为落后区域的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追赶上先进区域。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落后地区应选择“融合战略”;对于老工业基地等“古典”区域,则应采取“再造战略”。而对于河南等“中间”区域,则应采取“对接战略”。 
  河南采取“对接战略”,就是根据河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国内技术先进水平,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使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体系”、“两个转变”、“三个突破”。“建设一个体系”,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两个转变”,一是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逐步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要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为重点,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工业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在省级六大支柱产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企业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三个突破”就是在重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重点突破。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智能体具有智能性、适应性和主动性,可以自动调整自身的状态、参数以适应环境,或与其他智能体进行协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发展机会或利益。在这种演化过程中,智能体的性能参数在变,功能、属性在变,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则主导这种演化和变化的路径。所以,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有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