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浙江服装产业尽管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只有量的竞争优势。要提升浙江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在强化加工制造能力,提高生产环节话语权的同时,以面料为突破口,实现价值链左端延伸;加强品牌与营销渠道建设,促进价值链右端延伸。
  关键词: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浙江

  服装产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在当前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欧洲、日本等浙江服装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明显萎缩,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严峻形势下,浙江服装产业竞争力备受挑战。在新的国内外产业环境下,提升浙江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本文试图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探讨浙江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
  一、浙江服装产业价值链地位分析
  服装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构成包括原料供应、纺织和面料生产、成衣设计和生产、出口渠道、零售环节的营销网络等链节,具体可归并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品牌营销三个环节,其中面料设计生产和品牌营销链节属于高附加值链节,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服装生产链节属于劳动力密集,是低附加值链节。浙江服装产业优势明显,不仅有1.5万余家生产企业,占全国的18.2% [1];而且服装及衣着附件每年出口额达200亿美元以上,占浙江出口总额的15%。据2007—2010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浙江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达0.991~0.997,但TC指标由于没有考虑产品质量的高低,因而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浙江服装出口数量大但附加值低的事实。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1.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水平低。面料和服装的设计研发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附加值高。但浙江当前服装产业的设计研发水平总体较低。首先,面料产业发展滞后,高档面料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浙江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仅为45%,大量服装出口企业需从国外组织面料来加工。其次,服装设计水平低。目前浙江服装企业中只有约20%的企业拥有设计职能,专门的服装设计机构寥寥无几 ;许多企业出于成本、风险等考虑,还不断减少甚至取消服装设计人员比例。 价值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特别是贴牌加工比重大。浙江大多数服装企业都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通过OEM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贴牌加工下浙江服装企业仅赚取10%左右的微薄加工费,控制品牌和市场渠道的国外厂商却拿走了80%左右的利润,致使整个服装行业是个微利乃至无利行业。据调查,目前浙江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4%左右。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受越南、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威胁,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价值链下游的品牌优势和自主营销渠道基本缺失。浙江虽然有雅戈尔、杉杉、法派、美特斯邦威等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但相比于国外知名品牌,既缺乏品牌优势,更没有自主掌握的海外终端销售渠道。据调查,浙江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不足30%,贴牌是主要方式 。同时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或品牌优势不明显,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的营销不能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往往只能借助国外经销商或选择用优良的产能换取外商贴牌订单的途径,加之营销网络建设投入少,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等,使得整个营销环节处于被控制状况。
  二、制约浙江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
  当前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大多数企业还没切入价值链的高端,只有量的竞争优势,没有质的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比较脆弱。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产业高级生产要素禀赋劣势。价值链分工是一种要素合作型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全球服装产业已日益整合至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优势,专注于面料研发、制造技术创新、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等高端链节;而发展中国家则仅以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参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浙江发达的服装块状经济虽拥有较为良好的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资本、技术、管理和高素质劳动力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缺乏,使得企业研发和品牌运作能力总体薄弱,只能优先选择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 消费者驱动的服装产业价值链高端进入门槛高。服装产业是典型的消费者驱动型价值链,生产什么、何时生产和生产多少主要由消费市场决定。当前世界服装消费的中心仍集中在发达国家,故而发达国家的国际零售商更能收集到市场需求及变化的信息,从而更能掌控备货量和订货时间,通过全球采购或OEM、ODM等方式组织国际商品流通网络。而国内服装产业不仅工业化程度低,服装消费水平和能力低,更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因而难以带动服装品牌档次和营销能力的提升,只能依附于国际零售商,成为其主要采购对象或代工者。 服装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价值链提升的软肋。首先,浙江尽管已有一批企业开始应用CAD/CAM技术、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精良技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总体技术装备仍较落后。如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的占有率达50%和90%,浙江仅占20%和33%;国际上织机无梭比率达80%以上,浙江仅38.5%。其次,大多数中小服装企业只重视设备引进,不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据调查,浙江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0.5%,企业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比例仅为1∶0.08,而日本、韩国企业则达1∶5~1∶8,致使服装产业整体处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尴尬境地 ,也使得高技术产品开发迟缓,自主品牌难以建立,只能停留在仿制、贴牌生产阶段。第三,服装品种、色彩与花型等普遍跟不上时尚潮流,更难以达到安全性、环保性的要求,频频遭受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时尚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服装产业也面临着个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货、零库存的敏捷制造时期,信息化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浙江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既有实际操作经验,又能灵活应用电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力承担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投入和风险。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