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匡磊 时间:2013-02-14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农村金融创新模式,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但是村镇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也面临着许多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探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村镇银行风险管理
  
  
  一、村镇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以农信社为主体,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2005 年以来,根据我国农村现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始调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
  村镇银行的出现,创新了农村金融贷款运行模式,在为三农提供金融供给和资金支持方面成效显著。其信贷决策链条短、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为农村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基本达到了“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传统农业生产的风险高
  农业生产是天然的高风险产业。第一是自然风险。各种自然灾害防不胜防,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第二是市场风险,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总是在不断变化,农副产品的生产又存在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这就使得生产经营面临极高的市场风险。第三,农业生产链条较长,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较多,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灾害及市场变动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这种“弱质性”特征,又属于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地传导给村镇银行,增大了其经营风险。
  (二)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由于历史等原因,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对村镇银行更是缺乏了解,有些农民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就是扶贫贷款,而扶贫贷款是慈善贷款,不归还也没关系。
  (三)风险较集中且难以分散
  首先,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县域的小企业、农户等,这就形成了贷款量小、分散、缺乏中间业务的特点,势必导致村镇银行收益低下。其次,业务大多是涉农贷款,行业风险集中,较难分散。再者,风险难以转移。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释放出去,但村镇银行由于刚起步,很难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转移风险。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