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品牌营销的下一个大泡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就现阶段中国新农村居民来看,多数人是以农业为主生存,缺乏知识,对外界了解较少,品牌意识不强。少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人长期在城市务工,有一定品牌意识,但对品牌产品的了解仅限于感性认识,并常常带有从众心态。还有极少数现代农民,文化程度较高,或经商,或搞农副产业,收入也较普通农民高。这部分人能善于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获取外界信息,接受最新资讯,并能很快接受新事物。

    就农村市场消费者这三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中国本土品牌的蓝海更多地是指向前两个组成部分的。虽然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加快,前两个消费群体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第三个消费群体靠拢,但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更多地面对绝大多数普通农村消费者,习惯了在城市市场拼杀的众多本土品牌来说,在对农村市场进行品牌营销时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第一,地区差异大。一方面,中国地域广袤,农村分布广。由于地势多样,各地农村居民可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对产品功能的要求不同。比如长年居住在平原的农民,与长年生活在高原上、沙漠地带等的居民,对同样的产品就有不同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农村的购买力也呈现出层次性。此外,地区文化差异也导致各地农村居民对不同形式的广告营销活动有不同的认知和偏好。所以,针对地区差异性,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第二,农村需求与城市需求的差异性。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广告营销不能片面地将农村市场作为城市市场的简单延伸。

  第三,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市场泛滥着大量假冒、伪劣制品,尤其是烟、酒和饮料等快消品的制假、售假情况,令人防不胜防。价格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农民通常是就近在农村个体户所开的小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这些商品少有明码标价,甚至在一些地区存在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情况。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品牌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和推广。

  第四,消费环境不完善。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电力供应不足;电视、广播信号接收效果差;通讯设施不足,与外界沟通有限。滞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的发展。

  当然,这些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些情况都会产生相应改变。对广告营销而言,把握这些特点对制定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广告业需要考虑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来开拓农村市场这片蓝海。   

  中国本土品牌企业如何进入进入农村市场

  我们怎样来做这些大型企业的品牌营销?目前中国有将近3000个县,60000多个乡镇,几十万个村,它们怎么进入? 

  除去之前谈到的渠道问题,还有产品营销的问题。

   审视目标市场,锁定目标群体,并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是开展所有营销策略、创意活动的基础。针对农村这一巨大、特殊的市场,要想广告效果令人满意,就必须掌握农民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特点等要素。在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的今天,本土品牌最大的优势就是比它们更了解国情,更清楚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只有对农村进行深入的调研,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营销,否则,惯用的广告策略在农村就会失效。

  此外,就是传播方式的问题。在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村,采用适当的广告传播方式尤其重要。一项农村家电消费调查中显示,农民在回答“您买家电钟情于某一品牌的原因”这一问题时,选择“听了广播宣传,亲朋好友用后说质量好,我也跟着买”的占45.7%,“看了报纸广告决定买”占23.5%,“看了电视广告决定买”占21.3%,“逛商场进行反复比较后决定购买”占9.5%。该调查表明广告对农村消费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人际间口碑式传播仍然占较大比重。可见,从传播学角度看,采取渗透式的广告促销,更可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中国本土品牌营销业带来了不可错失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农村市场这片广阔的蓝海,面对巨大的增量空间,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在细节处落实,洞察农村市场,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村消费特性,并开发适销对路的渠道,采取适当的传播手段。这样,中国本土品牌营销的下一个大泡泡才可能既有前瞻性,又有执行力,最终才可能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海大战中脱颖而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