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模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金鑫 时间:2010-06-25

  摘要:大量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在空间上集中,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与路径依赖,最终形成集成创新系统。为了使系统更具有比较性,文章编制了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比了两个及两个以上集成创新系统的优劣。

  关键词:集成创新;系统模型;指标体系


  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创新、合作、竞争促使这若干个子系统耦合,按照一定方式在区域范围内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产生规模效应。因此,只有当子系统产生协调效应时,高新区才能向持续、协调有序的方向。
  
  一、系统论概述及其数学模型
  
  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诞生的一门新兴,该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的,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性;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状态。
  一个系统是它的子系统和父系统(或母系统,以下用父系统)的组合(combination)。这种组合关系可以任意变化。用数学语言,一个系统可以描述成:
  
  i,n:整数;
  A是系统的子系统(System’s sub systems);P是系统的父系统(System’s parent system);“f” 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标准(Standard)(用于将系统划分成子系统)和关系(Relations)(各子系统之间)。
  
  二、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模型构建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大量相关的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网络在空间上集中,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与路径依赖,这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合作竞争机制使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有了基础,不断实现产品创新;主导产业是由市场依据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判断、筛选,而产业竞争力源自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由主导产业集合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整个系统模型,从产品到产业、最后形成区域集成,由四个标准进行衡量。这四个标准一是最小成本标准,以最低运输和最低生产成本衡量;二是最大市场范围标准,强调使企业布局具有最大市场服务范围;三是最大利润标准,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谋求最大利润;四是寻求“满意区位”标准,以能最好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获得最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标准。
  产品、产业、区域三个子系统因为自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合作、创新而形成了一个大的集成系统,即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模型。它们的结构关系层层递进,产业是产品的链条,区域是产业的集合;区域的创新推动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推动产业的优化,产业的优化再推动区域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该模型的多次循环优化,最后使静态的空间区位形成动态的集成优化。
  
  三、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
  
  根据PEST环境分析,我们将集成创新系统分为内部环境运行子系统和外部环境运行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对应不同的评价因素,每一个因素对应具体的模糊指标。
  (一)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说明
  区域创新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必要的资源以保证其顺利进行网络创新,但要想从环境中顺利获取必要的资源,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二个基本条件:第一,能供给这些资源;第二,能够保障资源获取的畅通。环境主体是环境的承载者,如政府部门、融资机构、中介机构等,而功能是环境主体对区域创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大学及科研机构
  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第一,大学及科研机构可通过培养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包括各类技术专有人才,也包括创业者和管理者。第二,大学及科研机构能够创造和扩散技术机会,为科技型企业的技术获取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

  2、关联
  关联企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创造和扩散技术机会上。第一,企业可以与关联企业合作研发获得技术;第二,关联企业的相关人员带着已有的技术创办科技型企业。
  3、融资机构
  融资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它们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初始资金,为企业资金的获取提供重要的渠道。
  4、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业培训机构、人才交易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
  5、政府
  研究表明,政府影响了科技型企业的创生。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扶持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创生,我们把政府颁发的政策法规分为三类:人才政策法规、技术政策法规和融资政策法规。
  (二)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1、确定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评价因素集
  
  3、确定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集
  24个指标按照其评价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专家意见定性评价法,其中评价结果V=(V1,V2,V3,V4,V5),即:V=(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对应分值1、2、3、4、5,属于该类标准的指标是评价单位为“分”的9个二级指标;另一类指标是根据实际数据定量所得,该类评价指标包括单位为“%”,“万元”,“项”的15个二级指标,其评价结果主要采用年鉴查询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获取。
  4、指标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二级评价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为了统一标准,必须要进行预处理,即对所有的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把所有指标值转化为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分,然后对两个集成创新系统进行比较。
  
  
  四、结论
  
  构建完善的系统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系统,本文构建的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发展模型,就是集众多成功模型的发展规律,分析了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及其发展联系,构建出的一个开放式的灵活创新系统。此外,对该系统中各项指标按照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地赋予了一定的指标权重,对高科技区域集成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
  2、寇明婷,李录堂等.区域规划和发展的系统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3、窦江涛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1).
  4、车红敏,车翼.移动增值业务的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及应用技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5、王毅成,林根祥.市场预测与决策[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