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雪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能把外来资本、政府调控等外力转化为区域的内力,通过社会资本与区域纽带有效地启动化,进而成功地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县域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培育中小;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构建产业栖息地;立足特色资源开发,加强企业本地化能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 欠发达县域
  
  作为国家区域一个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一国的区域面貌和空间经济格局,欠发达县域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欠发达县域而言,关键在于培育发展内力,培育产业集群把外来资本、政府调控等外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内力,通过社会资本与区域纽带有效地启动工业化,而且还能借助集群内在的自调节和技术创新等优势,不断推进集群自身、区域经济的组织优化与产业升级,进而成功地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培育中小企业
  
  卡尔森在《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于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做出明智判断的人”,并强调一个企业家要使他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的财富,并认为有企业家才能但没有财富的人是不合格的企业家。剔除风险因素,企业家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经营能力和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本,小企业主是有可能成为企业家。因此,欠发达县域需要立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营造创业氛围,降低创业门槛,以繁荣小企业来培育本地的企业家。
  承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培育经纪人队伍
  来料加工装配业是一种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输出形式,由委托方提供原材料、必要的机器设备和销售成品,受托方负责完成加工装配工序,赚取加工费,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劳动力密集等特点。欠发达县域政府可以抓住市场信息、生产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克服了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劣势,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从产品加工开始到产业加工,从分散加工开始到工厂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最初用优惠政策选拔、培训和培育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外接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行合作洽谈会、信息发布会和设立办事处等联系业务,形成来料加工特色基地启动本地经济发展;当从业队伍随着加工装配业务量的增长发生分化时,可以采用产业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划拨等方法营造和谐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指导,一些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拥有稳定加工客户群、即将完成或已完成原始积累的经纪人会最先兴办自己的企业,完成经纪人到小企业主的转变,而掌握多样化技术、生产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加工人员也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先向经纪人)向小企业主转变,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订单民工,培育技术管理人才
  欠发达县域政府可主动加强与自治区、市驻外各办事机构和对口帮扶地区的联系,逐渐建立起稳固的劳务基地,有的放矢地发展订单民工(通过用工协议有组织地定期定向输出劳务),根据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组织上岗技术培训,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增加艰苦创业、遵纪守法、礼貌礼仪等职业道德,有效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避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使劳务输出组织化、品牌化、批量化。一部分人从车间普通技工做起,到车间主管、主任,一直升为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采取用多种返乡创业鼓励措施,激发外出务工者创业热情,促使他们在外出务工期间积极学习有关技能和管理知识,收集市场信息寻找适宜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机会,建立服务机构直接引导积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者发展产业,走上“输出—成长—创业”致富之路,成为小企业主或企业家。
  
  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构建产业栖息地
  
  区域的开放性特征减缓了资源禀赋对其产业发展的限制,着眼于区际间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注意区域间互动发展,从区域外获取资源市场就有可能孕育出新的产业,有可能实现产业衍生和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是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设立经济特区及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导入了区域短缺要素,带动了本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改变了优势要素的系统结构,逐步形成结构完善的生产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故欠发达县域政府规划工业园区,为形成产业集群准备一个资源、技术和知识共享的生存空间,通过与跨国公司或大中型企业配套承接产业转移和扩散,实现与大市场对接。

  嫁接外商生产链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将资源集中于技术开发或市场营销部分,通过业务外包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分散产品生产。欠发达县域可通过给贴牌生产,赢得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跨国公司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的机会,使企业逐渐步入“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高度化的技术路径,创立自己品牌;通过"以外引外”的招商引资,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在本地集群化生存,吸引为之提供零部件生产的整个下包“搬迁”到该地,相互扩大延伸产品制造和推动产品创新,延伸主导产业链。
  嫁接国内企业生产链
  欠发达县域可与周边发达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关联互补性,从产业链出发引进规模企业的合作项目,作为大企业的中间零部件供应者,或是作为独立生产者,在构成垄断核心的大企业所支配的产业边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产业或者业务关联性,衍生新的企业,获取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浙江省与义乌相邻的金东区金三角园区企业60%以上来自义乌,充分利用义乌的资金、项目溢出效应发展小商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针纺、工艺饰品、皮具等主导行业,2004年创造了全区25%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1亿元),推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开发,加强企业本地化能力
  
  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制度背景差异导致的区域非均质性,使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相同的发展路径也各具区域特色,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较好地避免区域间利益冲突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害。
  欠发达县域不可能简单复制在某一区域中发展成功的模式,而应重视区域个性,培育企业本地化能力,将企业行为嵌入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中,利用现有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将区域要素资源整合至企业的产品、服务之中,形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欠发达县域特色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等,因缺乏深度开发未形成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导致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使这些资源长期处于割裂、错位、闲置和废弃状态,不但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加速资源的枯竭限制经济持续发展。欠发达县域立足特色资源开发,通过产业链基础上的企业衍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以产业关联性结成区域社会关系网络,协调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将各要素供给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延长产业链,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立足于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统一,将各种资源要素的空间关系转化为协调的时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改变原有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其不断走向高度化。
  浙江磐安双峰等地的毛竹资源非常丰富,流传着300多年宫灯制作,农民生来练就扎宫灯的好手艺。自从1998年特大号宫灯首次挂上天安门广场,民间工艺被进一步挖掘,开始向相对规模化发展,在当地形成了特制宫灯产业集群:以宫灯制作业为基础(20多家企业单独或配套生产),向上延伸衍生出毛竹种植产业集群(毛竹生产基地),向下延伸衍生出农产品加工工业产业集群(竹笋等农副产品加工),向外拓展发展出第三产业的产业集群(在义乌市场设商位,从事信息采集和贸易接单),提高整个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