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改革的理性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毛小红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改革的特点,对我国现阶段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得出结论:改革带来的问题,只有依靠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缓解和克服。
  关键词:经济;改革;思考
  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国外有人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虎视眈眈,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一再加压,国内也有人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在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改革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改革的三个显著特点
  
  (一)政府主导。我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三十年,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走出原有的体制模式。我国现阶段所遇到的很多经济问题也不是单一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整个体制的协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改革都是在基本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经济改革,一切经济政策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缺少监督和信任,以至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经济政策难以奏效。
  (二)渐进式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从地域上看是从点到面,先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重点港口城市,然后扩展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最后再扩展到中西部地区。从行业上看,是从低级产业到高级产业,首先从土地制度改革开始,解放束缚在农业中的大量闲置劳动力,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为化、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然后发展工业、出口贸易、加工贸易,市场化改革就逐渐扩展到各类商品消费领域,最后市场化的行业是一些重要的国有垄断行业,如汽车、钢材、通信、电力、住房、、,等等。因此,无论从地域还是行业看,我国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深化过程。
  (三)与对外开放相伴生。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一直以来,我国的政策思路都是以开放促改革,许多改革措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探索出来。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经济特区,还是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以及21世纪初加入WTO,等等,无不是为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发展经济。
  
  二、现阶段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相比于其它经济转型国家,我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从宏观经济的四个基本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看,只有经济增长的目标顺利实现,而其它三大目标令人堪忧,甚至可以说,快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其它三方面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面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及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是否能成功的化解而不延缓整体的经济增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从外部压力看,长期以来的引进外资、低汇率出口导向政策,创造了“制造”、“世界工厂”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高额外汇储备余额、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及流动性过剩问题。从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在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出口导向的汇率政策下,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逐渐增强。尽管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致使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从而造成巨大的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不断攀升,CPI指数也是不断高升,给整个宏观经济不断发出通货膨胀的预警信号。据统计,截至2007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已经升值7%,而且还面临不断的升值压力;2007年8月份CPI已从1月份的2.2%涨至6.5%,1月到8月CPI同比增长3.9%。实际上,从外部情况来看,我国过去那种依赖出口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期坚持势必造成各国对中国崛起的仇视和对抗。因此,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少了,这是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二)从国内情况看,现阶段最大的国内矛盾是贫富差距问题。这种矛盾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处理不好,很可能给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从国外和国内的情况来看,以前的粗放型、重投入、依赖国外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下去。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经济改革的政府主导、渐进式、与对外开放相伴生三大特点密切相关,有些学者就借机提出私有化问题的合法性问题,甚至质疑整个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因此,经济改革继续稳步迈进,还是止步不前,甚至回到改革的起点,恢复计划经济体制?对此必须做出正确选择。
  
  三、必须坚定改革的信心
  
  改革时至今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现实的棘手问题,因此,有人开始质疑改革是否还应继续下去。事实上,计划与市场的论战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从没停息过,在世界范围内,计划调节与市场自由主义的论战也是此起彼伏。我国经济改革的辉煌成绩可以说正是正确认识到了市场自由交换的好处,充分利用市场扩展的结果,否定改革势必会断送发展的前途。为了说明市场基础性调节的重要性,仅列出两条以供说明:一是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二是市场对个人的经济激励作用。   一是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市场中独立的就跟个人一样,有自己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多样性。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品牌,多样性的选择只有在允许自由分散决策的市场中才能充分表达,并给人们带来和前进的动力。
  二是对个人的有效激励只有在市场中才能真正实现。亚当·斯密提出的“人”的假设,我们如果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这段文字前面,斯密写到,“不论是谁,如果他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所以激励的核心是给对方好处,如果一切事先确定计划完毕,不论付出多少,结果平等分配,必定造成普遍偷懒和腐败的局面。哈耶克曾经证明市场是收集和利用个人分散信息的最有效的机制,个人能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根据自己的个别情况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同时对整个社会的结果也最有效和最有利。离开了市场机制,计划所依凭的信息必定是扭曲的,做出的集中决策也必定是失败的。所以抛弃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改革带来的问题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才能缓解和克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处于一个重要阶段,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掩盖来自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导致的巨大流动性过剩问题,同时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鉴于此,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推进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垄断部门由于大都是政府在对市场干预的过程中人为造成的,长期以来缺乏竞争,而且产权不明晰,因而效率低下。在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的过程中,寻租行为大量出现。为获得更多的特殊保护,寻租者就去从事对自己极有效率,而对社会来说没有任何效率的活动,寻租行为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极其惊人。并且巨额的垄断利润使国有垄断部门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利益分配差距更加悬殊,加剧了收入再分配的分化和社会不和谐局面。所以,对那些垄断行业,改变其依据特殊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为刻不容缓。
  (二)合理引导投资地域和投资行业。外资的进入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既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又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但为吸引外资,我们也付出很多代价,如,给外资企业许多超国民待遇,让内资企业长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且,在超国民待遇政策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导致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压力。在我国现有的汇率弹性不大及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的制度安排下,大量国际游资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投机人民币升值。另外,央行投放大量人民币买入外汇,从而给国民经济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日益增多的外汇储备已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对此,应取消对资源性、初级原料产品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和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途径,将这部分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通过促进国内消费来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改变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政府对外资部门和国有企业给予很多支持及优惠政策,使民营企业长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民营企业中的民工阶层既没有优惠政策,也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同时,民营企业与外资和国有企业相比,存在市场准入、税费不同等差异政策,又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违背了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原则。
  (四)完善农民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其增加收入和受等权利。社会主义新建设有赖于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单纯靠减免农业税难以奏效,而应更重视保障农民及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及进一步完善其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推行。在建立农民工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时,需设立一套合理的基金筹集机制,解决农民工及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