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财务信息披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3
 在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由于客观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的各经营单位在不同行业的投资风险、获利水平和前景等方面出现较大差距。通常情况下,企业以合并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合并会计报表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编制基础,综合地反映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使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能够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的全貌。但其所反映的高度聚合的信息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掩盖了企业在不同行业的经营情况,使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相关的财务信息。

  一、上市公司披露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的必要性

  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分行业信息对决策是否有用决定了其是否应披露。

  (一)支持上市公司披露分行业信息的两种理论

  1. “优良信息”理论。根据信息经常学中的“优良原理”,如果信息系统η1是信息系统η0的子系统,或者说如果η1的数集对η0的数集构成性态分解,则信息系统η1将和η0一样优良。据此原理,如果把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看成是信息系统η0,而分部报告是信息系统η1,则η1和η0一样优良,那么包含合并会计报表和分部报告的组合信息系统将比原来只包括合并会计系统更为优良。

  2.“委托代理”理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组织中,所有者委托管理者来管理企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函数通常不相同,两者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分部信息管理当局掌握的内部信息不披露,必然加剧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最大化行为常常是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的,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分部报告披露信息使委托人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情况更全面的信息,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委托人的利益。

  (二)对分行业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对分行业信息决策有用性,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一是研究分部信息披露与股票系统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与公司的β值在5%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联系,通过改善收益预测能力等可以降低股票的系统风险;其二是研究分行业信息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分行业数据基础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合并数据基础模型的预测结果,分行业信息辅以政府对行业增长率的预测,比合并数据自身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二、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披露的客观需求

  在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分行业信息可以弥补合并会计报表的不足,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不同行业的经营风险、收益和发展前景等,从而能深入了解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从整体上对企业作出更有根据的判断。通过综合考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后,笔者认为,我国对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客观需求。

  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状况非常普遍。笔者从上交所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了200家进行考察,其中有158家在2002年年报中披露了多元化经营情况。

  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及获取较高的收益。笔者根据《证券报》发布的1999年年报分行业统计数据分析:在21个行业分类中,每股收益的分布区间为(0.073 6元 ~ 0.354 3元),与上年相比增减变动区间为(-28.8% ~350.92%),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区间为(3.45% ~ 13.15%),与上年相比增减变动区间为(-18.93% ~413.82%)。显然,不同的行业明显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另外,在《上海证券报》发布的1997 ~1999年财务指标排名50强的公司中,有37家公司从事多元化经营,披露了分行业资料,明显多于未披露多元化经营资料的公司。这说明,多元化经营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信息使用者确实存在对分部信息的需求。在企业跨行业、跨国界经营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要深入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合理地评价其面临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必须依赖分部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汤姆。科普兰指出,与把整个组织作为整体进行的公司价值评估相比,以经营单位独立评估为基础的公司价值评估可以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个公司。

  吴联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100名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北京、上海、深圳及武汉的股民)对会计信息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分行业信息披露存在客观需求,而且两者需求基本一致,均认为上市公司应披露相关信息,并应披露两年或三年的信息以供比较。

  三、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仅将调查的范围确定为2002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从中随机抽取200家作为研究的对象。

  截止2003年1月1日至4月31日,所有被调查公司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在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披露了2002年的年度报告。调查后发现,在20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共有158家上市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了“分行业资料”。具体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约有36%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分行业信息,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在158家披露分行业信息的公司中,按行业大类划分,类67家,商业类18家,房地产类5家,公用事业类18家,综合类50家,分别占本行业公司总数的26.1%、36.7%、55.6%、46.2%、59.5%。其中综合类的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最高,达到了本行业的59.5%。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跨行业经营的公司比较普遍,各行业均存在跨行业经营的公司。

  从上表可以看出,158家上市公司中,约有一半是按行业小类来划分分部的,从而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行业的划分主要以行业小类为主。按行业大类划分分部的公司有45家,约占28.5%。尽管按行业大类划分分部符合《准则第二号》的规定,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划分过于宽泛,使分行业信息的决策相关性降低。这是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之一。有29家用产品和劳务作为划分分部的标准,这显然既与《准则第二号》的规定不符,也与《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要求不一致,说明上市公司在分部的划分上有一定随意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58家中,仅有19家对划分标准作了描述性说明,并且划分标准全是 “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含)以上”。但实际上采用标准参差不齐:有的按行业大类划分;有的按行业小类划分;也有的按产品或劳务划分。而且,有的根本没能满足10%(含)以上的标准。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介机构对分部分信息的披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的尺度过宽。

  四、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规范。制定配套的会计准则是完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信息披露、提高分行业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西方发达国如美国、英国等都有约束上市公司披露其多元化经营情况的具体准则、规范。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现象尽管十分普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分行业信息的披露。这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制定和颁布规范分行业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从制度上保证分行业信息的披露。

  2.明确分行业资料的划分标准。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分行业资料来看,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各公司划分的标准不一。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行业划分标准不一致会使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过于详尽的划分会增加信息披露的成本。还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行业划分过于宽泛,导致分行业信息的质量较低,降低了其决策有用性。所以,必须明确上市公司划分行业的标准,在涉及定量性的标准时必须作出验证规定,如10%检验、75%检验以及支配性分部的90%检验等。对量化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既有助于保证行业划分的客观性,也为企业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要强调行业划分的连续性,这有助于分行业信息披露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3.完善所披露的分行业信息的内容。对于分行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从美国、英国等国的准则来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①一般信息。这部分信息是描述性的,主要说明企业的经营特点对行业划分的影响,企业披露分行业资料所考虑的因素及依据的会计政策等。②分部利润或亏损等具体的财务金额信息。通常应包括:收入、利润、负债、购置长期资产(不动产、设备及无形资产等)的成本、折旧费用、摊销费用以及除折旧费和摊销费用以外的非现金费用等。③调节信息。主要说明将各分行业有关项目的具体金额调节至合并报表中的相应金额。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就显得过于简单,仅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等。笔者以为,应借鉴国际惯例,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分行业信息的内容。

  4.关于分部报告的审计问题。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情况来看,分行业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行业分部的划分标准参差不齐、大多数公司未披露行业的划分标准以及将不符合标准的分行业资料予以披露等等。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年度审计中存在着重报表轻附注的倾向,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分行业信息作为对合并会计信息的补充,要保证其决策有用性必须保证其可靠性。而要保证分部信息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予以重视,而不能仅作形式上的检查。1972年6月,国际会计师研究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多元化经营公司的财务报告应包括企业不同行业分部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应当经过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分部信息的审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