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悦伟 时间:2014-06-01
摘要:私募股权投资是伴随着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股权融资基金。文章针对我国的日渐兴起的私募股权投资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型障碍因素,然后论证了私募股权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基本路径,最后给出了一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运用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私幕股权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
  
  一、 引言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作为一种对私有非上市公司的权益性投资最早兴起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近些年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在我国也日渐兴盛。根据清科中心的统计数据,2010年针对中国市场共新募84只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总额达276.21亿美元。由于私募股权投资从其成立之时就伴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厘清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障碍将有助于下一步有效理论私募股权投资为我国科技企业培育和创新活动提供助力。
  
  二、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障碍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6月底,我国共有4 200多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等方面比重为99.8%、60%、53%和68%;在就业安置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0%的国有企业再就业岗位。在技术研发和科技方面,中小企业承担了66%的发明专利和82%的新产品开发。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块,而其中许多企业由于具有自身独有的科研技术或专业人才而被划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有别于一般传统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规范、人才优势突出和市场成长快速等突出优点。但同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融资障碍、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资源欠缺是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亟待解决。
  1. 融资障碍分析。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了啄食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表明企业在需求新项目融资的过程中会有个优先次序差异,最为优先考虑的是内部融资手段,其次则是债券融资手段,最后才会尝试股权融资方式。肖作平、吴世农(2002)的实证研究支持企业规模与债务水平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往往是那些具有较强的资本和抗风险能力的大企业能够通过债务方式筹得大量的经营资金。而针对处于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可能并不完全遵循这一融资顺序。
  (1)有限的内部融资能力无法满足投资扩张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留存利润、员工集资或亲友借款,因此从风险和成本角度衡量,内部融资是一种理想的融资途径。但是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因此留存利润较少,而通过员工或亲友等方式借款相对与企业发展需求而言,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内部融资的方式仅能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需求压力,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2)规模及偿债能力不足阻碍债务融资方式的实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往往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状况不透明,缺乏良好的商业信用,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等商业信贷支持,从而在快速发展中遭到融资瓶颈的制约。我国企业融资80%来自银行信贷,信贷总量的80%给了大企业,而80%的中小企业从未向银行贷款过(顾建波,201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是当前的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更偏爱对大型国企的信贷扶持,另一方面也是因此中小企业的自身制度缺陷和缺乏良好偿债能力有关。
  (3)上市融资条件苛刻制约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应用。。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2月11日,我国有541家中小板、173家创业板,共714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其中有为数不少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式通过上市这一股权融资通道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持。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可以获知能够上市融资仅是属于少数特别优秀企业的机会,再结合国内上市监管办法中对企业规模和盈利等方面的规范细则,使得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少在发展初期是无法借助该手段实现融资目标。
  2. 公司治理障碍。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管理层人员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行为代替企业利益最大化决策行为。因此不良的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造成管理层通过高昂的职务消费给公司带来不合理的额外开支,或者因盲目追求实现个人短期利益而使得公司逐步丧失合理发展机会,长期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对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虽然规模偏小,组织结构简单,但是同样会面临着公司治理问题。一方面由于成立时间和规模上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高管往往包括创业者自身,而这又容易造成公司的一切经营决策权都集中在个别企业家身上,由于缺乏合理的权力制衡,一旦该企业家的个人决策错误时,就必须整个企业来承担该决策风险。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很多管理者是技术出身,个人良好的技术功底和市场触觉并不能完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正确,这也使得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因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阻碍快速成长机遇。
  3. 关系网络障碍。社会关系网络学者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系统,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Lin & Nan,1981)。Granovetter,M(1985)更是主张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与社会结构之中,因此社会结构的核心即使社会关系网络,而针对经济领域中的交换关系和行为,信任就成为了先决性条件。Lin,Nan(2001)在Granovetter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把个人直接(或间接)社会关系看作是获取社会资源的有效渠道,个体社会网络异质性、网络成员社会地位和关系力量差别都决定着特定社会结构中个体所能获取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王海光和刘盛强(2006)更是从社会关系嵌入视角指分析了社会关系资本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提出在企业的创业期社会关系网络能够起到弥补组织存在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缺陷,也能够带动市场需求上升。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关系网络对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考虑到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民营经济主体,企业家也往往是工程师、科研人员等技术出身,缺乏丰富的政府、商业等重要社会关系资源,关系运作能力不足,因此也造成了企业成长过程中获取外部资源能力偏弱,单纯依赖企业自身资源支撑企业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 私募股权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基本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