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决策的伦理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德志 时间:2014-06-01
    论文关键词:企业 企业伦理 伦理性决策
    论文摘要:一项具有伦理性的企业决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使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企业的决策系统的各个环节必须融进有关道德的思考,将辫别和评价道德问题结构化或程序化。同时.必须认识到组织与文化及管理者个人道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在努力建立起伦理性决策制度与机制的同时,发展企业伦理文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决策的判断与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决策的经济后果,是经济效益能否最大化。然而在今天,在社会要求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也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声誉的现时代,企业决策的伦理后果也需要引起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我们把关注伦理后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争使企业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企业决策,称之为伦理性决策,或者叫做决策具有伦理性。
    如何确定一项决策是否具有伦理性?其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分析和判断决策实行的后果是否给受决策影响的群体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善,使之更多受益,有更多的幸福感。“依据功利主义原则,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多的好处的决策就是道德的”。在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人们大多自觉不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进行决策。“企业新的行动方案将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有好处”,这几乎是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时从道德上说服自己和对外辩护的唯一理由。
    依据功利主义进行决策,具有衡量指标简明、结果测量易行的优势。但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实际应用中功利主义会遇到一些结果不一衡量、会对少数人造成伤害,以及不同人对同一结果具有不同感受等难题。另外,功利主义是不考察行为者动机的,假如一项决策的出发点并不包含伦理的考量,结果却在客观上对受影响者有利,那么,在功利主义看来,对此项决策在伦理上也应给予正面评价。因此,仅仅以功利主义为依据,很难保证企业决策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为了弥补功利主义决策模式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当代企业伦理的研究者开始将义务论和动机论的原则引人企业决策研究,尝试建立起一个从初始动机的角度保证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的决策模式。在此方面,美国伦理学家戴维·弗里切建构的伦理决策模型非常具有典型性。该模型如下:

      模型中的“管理问题”相当于一般决策模型中  的“识别问题”。弗里切认为,决策的制定的过程始  一个存在的问题。问题有战略性的和战术性的,两者都可能与伦理相关,但因战略性决策为将来大量  战术性决策创造环境,且由最高层管理当局做出,对下层决策具有示范效应,因而更予以特别的伦理关切。
      模型中的“决策方案”即“备选方案”。在弗里切看来,各种备选方案是否符合伦理,关键在于奖励结构、公司政策以及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等企业文化的其他构成。鼓励伦理行为的公司政策会遏制不合伦理的行为,而无效的政策或道德要求出发点较低的政策会容许不合伦理的方案进入备选之列。
      模型中的“决策的各方面”相当于一般决策过程模型中“决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
    经济标准。主要指短期和长期的获利情况。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经济指标始终是最主要的标准。坚持长期的赢利标准有助于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因为这一标准的实现依赖于对顾客和社会的关切及保持企业的信誉,而短期经济标准容易促使企业采取不正当行为,导致决策的非伦理化。
    政治标准。指决策中有关政治的考虑,这种考虑组织分内外两个方面,组织内的政治考虑涉及到备选方案对决策者现在及将来在组织内的地位的影响,组织外的政治考虑则关系到备选方案对组织与社区特别是政府关系的影响。
    技术标准。主要指备选方案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一个备选方案,既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条件,也要考虑技术在未来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考虑到未来技术的决策可能在实施前就过时了。
   社会标准。主要指决策对本地社区和更大范围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对决策可能产生的反应。将社会标准置于重要地位而予以充分考虑的决策,有助于推动形成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优化企业的社会环境。
    伦理标准。指关于备选方案道德是非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决策者所秉持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包括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前者是允许或禁止特定行为类型的具体标准,如禁止说谎、偷窃和谋杀。后者涉及到较普遍的用于评价个人和公共行为的标准,主要有前述的功利原则、权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等。
    显然,弗里切的上述模型关注对企业决策过程中伦理动机的考虑,强调从问题识别开始,就要考虑如何保证决策的伦理性,而不是像功利主义决策模式那样,仅仅期待对效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忽视了对决策伦理后果的实际检验与反馈。任何一项决策的有效性都依赖决策的自身的不断循环,如果缺少依据后果检验的决策修正,那么,就有可能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变化,使决策的伦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在决策的环节上加上伦理反馈的环节。
    另外,在决策的伦理动机的考虑方面,上述模型也有欠缺的地方,这就是在界定管理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道德认知。所谓道德认知,就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其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决策方案的伦理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伦理过滤,分析问题所带有的伦理性质。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道德过程而言,道德意识都是先于道德判断、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一个公司,它的激励措施、信息系统和业绩评估方法可能设计得完美无缺,它的商业伦理原则、行为准则和道德宣言清楚漂亮,但如果它的员工并不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决策,这些努力几乎等于白费”。
    总之,为了保证在决策评价的环节中决策者能够自觉地应用伦理评价标准,同时也为了保证一项伦理性决策的实施,就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在模型中加进管理问题的道德认知和决策评价后的实施与伦理反馈两个环节。修正后的企业伦理决策模型如下:

    为使企业决策合乎伦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必须支持符合伦理的行为,而且,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及道德发展水平也同样重要。“决策方案的具体组合取决于管理者及其组织。决策方案的组成反映了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组织结构对决策的影响表现在:规定人们中组织中的角色,限定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向,影响人们对决策的参与程度。不同的组织结构导致形成不同的决策模式,对决策的伦理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常见的两种决策模式是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