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思琴,程辉 时间:2014-01-03
  摘要: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从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总结了我国环境会计近年来的研究情况,并对我国环境会计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 环境会计 研究综述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会计是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葛家澍(1992),其后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发展很快,并主要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一、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传统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范畴即确定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与会计假设,并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同样,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也在这个框架下进行。
  (一)环境会计的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与财务会计的对象一致,如罗绍德(2001)认为环境会计就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环境资金及其运动。另外一种认为环境会计有其自己特有的对象,孟凡利(1997)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企业所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的环境活动,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两者以能否用货币计量而区分。
  (二)环境会计的目标 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理论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对外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即决策有用观(孟凡利,1999;罗绍德,2001;肖华和李建发,2002);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庆钊,1999),也可表述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李芳,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即所谓的“二元论”:总体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为决策有用(李祥义,1998;王辛平等,2000),这实际上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汇总。
  (三)环境会计的假设 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二者并无差异(罗绍德,2001)。有的学者认为应对传统会计假设进行调整,如会计主体假设由微观扩宽至宏观、货币计量假设改造为多重计量假设(孟凡利,1999;李心合,2002)。另有学者提出增加环境会计的特有假设,如可持续发展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价值效用假设及管理有效性假设等(李心合,2002)。
  (四)环境会计的原则 孟凡利(1999)认为,传统会计中的各项原则基本上都应予以继承,环境会计又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会计原则,即: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其他学者(项国闯,1997;蔡昌,2000)提出的环境会计独特原则有: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和谨慎性等。
  (五)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要素的类别及如何确认两个方面。关于环境要素的类别,有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三要素论”,包括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四要素论”和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六要素论”三种观点(李心合,2002)。关于环境要素确认的方法,肖序(2003)提出了环晓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认流程:环境成本的确认流程应建立在成本效益期间划分的基础上,按因果关系和配比原则分别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同时考虑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的影响;环境负债的确认流程应以未来环境支出可能性大小作为首要判断标准,以此划分负债与或有负债,而后根据确定负债的期间相关性判断现实负债与契约负债。关于环境资本的确认,大部分学者认为当环境成本符合资产确认标准,可以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应予以资本化,构成环境资产(许家林等,2006)。
  (六)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 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学者们主要围绕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进行了讨论。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单位应采取多元化计量还是货币计量,更多的学者趋向于前者。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说法众多,主要有: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或收^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或重置成本法、环境指数换算法、能值分析法和生态占用分析法等(孙兴华等,2002;王华等,2000;李宏英,1999)。谢诗芬(2004)则主张把公允价值引人环境会计计量中,认为它是最重要的计量方法。
  (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环境会计的披露受关注度较高,现有研究较多但尚未有统一的结论,主要集中在补充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的选择上。补充会计报告是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将环境对财务的影响直接列入现有报表的有关项目之中。补充报告模式带来的问题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散,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整体感、直观性不强,缺乏可比性(李洪光等,2002)。高历红和李山梅(2007)认为当前以补充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不足以满足众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独立环境报告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新趋势。独立环境报告是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来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它可以综合采用文字、表格和图形等方法进行单独披露。但是,学者们认为独立环境报告模式会增加工作量及复杂性(李洪光等,2002);经济上不划算,而且又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的困惑(丁红燕,2002)。肖华(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首先考虑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报告模式。
  
  二、环境会计的实证研究
  
  尽管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成果较丰富,但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约占1.2%)(何卫红、郑垂勇,2007),而在环境会计的实证研究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分析占了绝大部分,目经历一个由最初的描述性研究逐渐过渡到分析性研究的过程。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描述性研究 为了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第一步就是了解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状况,因此出现了若干描述性研究的文献。其中有些研究某个地区的披露情况,如田翠香等(2008)、周洁和王建明(2007)、方丽娟和耿闪清(2007)等;有些考察某个行业的披露情况,如纪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