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
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刨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二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二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用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更为使我惊诧的是,学生未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