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粮食质量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商亚春 时间:2015-01-02

  摘要为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促进粮食质量和卫生尽快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就当前市场经济下粮食流通领域粮食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粮食质量管理;现状;措施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已全面放开,粮食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粮食经营主体由单一的国有粮库向多元化发展,粮食行政管理的职能也逐渐向行政执法转变[1]。过去粮食经营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质量可靠有保证,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粮食质量监管面临许多新问题。
  1粮食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粮食质量管理正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督管理,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发布了《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把粮食质量管理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使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近几年来,基层粮食市场的质量管理工作着力在质量监管职责落实、队伍建设、政策宣传等方面,从上到下初步形成了一个粮食质量管理网络,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行政执法上来。粮食经营者对粮食质量有一定的认识,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初见成效[2]。
  2粮食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监管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部分粮食质量监管人员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行业内部管理转变到面向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上来,角色转换较慢,没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粮食执法职能上。一是大多数粮食质量监管人员都是兼职,本身有自己的业务,没有把粮食质量监管做为主业来抓,对粮食质量监管认识不到位。二是认为个体业者只是临时性、季节性经营,出不了大的质量安全事故,粮食质量检查得过且过,对《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不够严格。三是认为执法是得罪人的事情,对违法行为该查不查,该罚不罚,行使执法权利、履行监管职责流于形式。
  (2)对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等环节监管不到位。在大部分地区,粮食市场的质量监管工作基本是由粮食检验监测站兼管,没有专门的粮食质量监管执法人员。由于粮食检测站业务繁忙,受时间、精力和所处环境限制,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全心投入,影响粮食流通各环节质量的监管力度。另外受旧思维、旧管理模式的束缚,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主动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致使粮食质量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在收购环节一些个体经营者不执行《粮食检验标准》,不执行入库质量检验制度。有的个体业者没有检验员和检验仪器设备,粮食收购、质检、发货、保管由一人承担。二是在销售环节不执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流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而个体经营者之间交易不按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索取检验证单,双方协商价格达成一致就成交。三是在粮食储存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除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外,一些个体粮食经营者大多数没有专用的储粮仓库,储藏条件简陋,粮食在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虫、霉变,且存在薰蒸剂残留量超标等安全隐患。没有专业的粮食保管员、检验员,《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知识了解甚少,甚至有的根本不懂粮食保管知识和粮食薰蒸技术。四是在粮食加工环节不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及出入库制度。除国有及大型企业外,基本都是个体作坊,没有检验员、检验仪器设备,不执行《粮食检验标准》,也不执行《粮食流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工产品质量基本是凭经验、凭感官而定,出厂销售也没有检验证单。
  (3)粮食质量监测经费没有保障。部分地区执法人员编制是属自筹自支的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没有保障;粮食质量监督检查需要支付扦取样品的费用及质量、卫生检测所需试剂的费用。人员工资及质量监测经费没有专项资金,必须的粮食质量监管经费无法满足,工作确有困难。
  (4)粮食质量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粮食质量监管人员对法律法规掌握不够。忽视执法程序,对违法行为定性及适用的法律依据把握不准,在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选择上掌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