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西红柿主要病害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永清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保护地西红柿常见病害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地西红柿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地西红柿病害;发生;防治
  
  西红柿,又名番茄,俗称洋柿子,为一年生茄科草本植物的果实。其色泽艳丽,形态优美,甜酸可口,营养丰富,既可作水果生食,又可烹调成鲜美菜肴,堪称菜中之果,深受人们喜爱。但近几年保护地西红柿的病害越来越严重,给西红柿的品质、产量带来严重影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综述了西红柿主要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细菌性斑疹病
  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
  1.1危害特点
  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主要危害植株叶、茎、叶柄和果实。叶片感病后,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 mm,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般茎杆变黑。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实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1.2发生规律
  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西红柿致病变种。病菌可在西红柿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左右,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致造成流行;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以传染到整个地块[1]。温度25 ℃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1.3防治方法
  1.3.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2]。
  1.3.2种子处理。用55 ℃温水浸种30 min,或用0.6 %醋酸溶液浸种24 h,或用5 %盐酸浸种5~10 h,或用1.05 %次氯酸钠浸种20~40 min。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催芽。
  1.3.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600倍液,或20%塞菌灵(龙可菌)悬浮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溶液进行防治,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2缺钙
  钙是蔬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元素。钙不足会引起作物生理失调,植物生长受阻,果实不结实,或者导致其他生理病害发生。近年来,保护地蔬菜缺钙较为严重,一般幼叶及幼嫩组织、果实中极易缺钙。其症状表现为植株新生部位生长受阻;新叶粘连,多不能正常展开,展开的新叶常焦边,残缺不全;植株矮小柔软,节间较短;果实顶端易出现凹陷,呈黑褐色坏死;严重缺钙时造成生长点坏死[3]。
  2.1缺钙原因
  一是土壤。如土壤中有效钙含量低,满足不了对钙敏感的西红柿的要求;土壤中盐分含量高,抑制了根系对水分和钙的吸收;土壤酸性强,影响了钙的有效性,不利于根系对钙的吸收;土壤干旱,使得土壤溶液浓度提高,减少了根系的吸水量,从而抑制对钙的吸收;土壤耕作层浅,过于沙质化,导致其保肥力差,引起钙流失;土壤过黏,钙的活性差,不利于根系吸收等。二是偏施氮肥。氮与钙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土壤中钙的有效性,影响西红柿对钙的吸收,从而引起缺钙。另外,水分供应失调、根系受伤也会造成西红柿缺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