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用果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摘要对湖南娄底适宜栽培的2种台湾专用果桑上4种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为台湾专用果桑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果桑;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
  
  果桑的果实称桑椹(又称桑果、桑乌等),不仅甘甜多汁、美味可口,还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能补肝、养肾、补血、祛风。既可作为鲜果上市,又可加工成饮料和保健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湖南娄底地区主要栽培从台湾引进的果桑优良品种大十和台果4C019。大十属于果叶两用品种,果质优,产果量高,4C019属于加工用品种,果味偏淡但果实产量高,栽培这2种果桑均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广阔。但大十和台果4C019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桑椹菌核病和桑天牛等一些病虫的危害,严重影响果桑的产量和质量。笔者结合实际对台湾专用果桑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摸索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1主要病害
  1.1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是危害果桑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台湾大十品种易感染此病,如防治不及时,发病率可达100%,造成毁灭性灾害,严重影响桑果产量和品质。
  1.1.1桑椹菌核病症状。桑椹菌核病包括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分别由子囊菌亚门的不同病原真菌引起,发病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①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明显膨大呈畸形,花被及子房肿胀,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挑破病果后散发出带酒精味的腐烂臭气,病果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湖南娄底地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以肥大性菌核病为主[1]。②桑椹缩小性菌核。病果缩小,质地坚硬,灰白色,表面布有暗褐色细斑点,病椹内部形成黑色坚硬的菌核。③桑椹小粒性菌核病。桑椹的各小果都可受侵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子房特别肥大,整个病椹呈灰黑色,在各病小果的子房内产生小型菌核。桑果易脱落。
  1.1.2发病规律。①气候条件。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易发生此病。在花果期如遇阴雨或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时,该病极可能大发生。②栽培管理。地势低洼积水、栽植密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果桑园较易发病。③树龄。树龄和发病率成正相关,树龄越大,园地土壤中病原菌基数越高,发病越重。新栽果桑第1年一般不发病,第2年发病轻微,以后逐年增加。
  1.1.3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一是冬季彻底清园,将枯枝落叶焚烧后结合施肥深埋,减少菌源基数,抑制来年病情。二是加强桑园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整枝修剪和除草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栽植密度一般以6 000~7 500 株/hm2为好。三是在发病期人工摘除患病桑椹异地深埋或烧毁,以防病原菌传播。②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重视前期用药,掌握好用药时期。如在桑果发育期或发现病果时再用药,则为时已晚。第1次用药在萌芽前喷洒1~3 °Bé石硫合剂或用高锰酸钾2 000倍液对枝条及全园进行消毒。始花期至幼果期,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粉剂900~1 000倍交替喷雾,每隔7~10 d喷1次,均匀喷洒枝、叶、果、地面,连续4~5次即可;严格控制用药安全期,在桑果采收前20 d应停止喷药。
  1.2桑卷叶枯病
  1.2.1症状。桑叶枯病为真菌性病害,常发生于桑树枝条的中上部嫩叶,大多发生在枝条先端4~5片嫩叶上。首先在叶尖、叶缘及叶脉间产生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叶色发黄,叶缘发枯,叶片向正面卷曲,病健组织分界较为明显。当空气湿度大时,病斑部产生暗蓝色霉状物,病叶易腐烂或焦枯脱落。
  1.2.2发病规律。①气候条件。相对湿度是重要的气象因子,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相对湿度≤70%,不能引起再侵染,不会造成病害流行。②栽培管理。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地下水位高的桑园该病易发生。
  1.2.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清除病原,及时摘除病叶,冬季清除残留病叶,可减少侵染源。开沟降湿,做到雨停田干,无积水,减少病菌繁殖机会。剪枝增光,冬末春初及时整剪枯枝弱枝,使桑园通风透光,减轻发病[3]。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l 000~1 500倍液,或0.6%波尔多液喷雾,均有良好的防效。夏伐后喷洒4~5 °Bé石硫合剂进行树体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