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谷16号选育报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文飞 陈国秋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燕谷16号的选育经过,总结了其抗性、品质、产量等特征特性,并提出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要点,以期为燕谷16号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谷子;燕谷16;选育;栽培技术
  
  燕谷16号(代号朝66)是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于1999—2005年从矮88和齐头白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良谷子新品种。2009年12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并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1选育经过
  2001年用叶片上冲,植株较矮,褐谷黄米,抗病、抗倒伏性强,株型优良的谷子品种矮88做母本;株高中等,米质优良,白谷黄米,适口性好,当地农民喜爱种植的老品种齐头白做父本进行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择株高中等,叶片上冲,筒型穗,白谷黄米,米质优良,抗病、抗倒伏性强的单株,经6代定向选择培育而成。2006—2007年参加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内产量比较试验,2008—2009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2009年同时参加国家谷子品种生产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
  2试验结果
  2.1抗逆性强
  燕谷16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抗旱性强,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高抗谷瘟病、白发病、锈病、纹枯病。
  2.2米质优良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燕谷16号小米蛋白质含量10.6%,脂肪含量3.0%,淀粉含量64.6%。品尝鉴定结果为饭黄色、柔软味香,适口性好,干、稀饭均佳。
  2.3适应性广
  由于燕谷16号抗旱、抗病、抗倒伏性强,在2008—2009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区中熟组)中表现较好,在冬试点代表的种植区有较好的适应性。
  2.4产量高
  2.4.1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内品比试验。2006—2007年,燕谷16号参加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内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产籽实5 346 kg/hm2,比对照朝谷13号增产12.6%。
  2.4.2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2008年平均产籽实4 410 kg/hm2,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7.94%,居参试品种第7位;2009年平均产籽实4 699.5 kg/hm2,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6.63%,居参试品种第5位,该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籽实4 554.75 kg/hm2,平均比对照增产7.26%,居参试品种第2位。2年15点试验中11点增产,增产点率为73.3%。
  2.4.3国家谷子品种生产试验。2009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生产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平均产籽实5 179.5 kg/hm2,比对照长农35号平均产籽实4 975.5 kg/hm2增产4.10%。居参试品种第3位。
  2.4.4示范种植试验。2009年在北票、阜新示范种植燕谷16号,其中阜新种植666.67 m2,产量为6 750 kg/hm2,北票种植333.34 m2,虽然遭遇历史罕见的旱灾,但产量仍达3 780 kg/hm2,比示范种植的全部品种平均增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