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鳝关键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鲍远山 时间:2015-01-02

  摘要从人工养鳝的苗种来源及选择、苗种放养、驯化饲养、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人工养鳝的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养鳝;苗种放养;驯化饲养;水质管理;病害防治
  
  黄鳝又名鳝鱼,隶属于合理鳃目合鳃科,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的名优水产品。随着野生黄鳝资源的减少,其人工养殖倍受青睐,具有广阔的前景[1-2]。根据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就人工养鳝必须掌握的苗种放养、驯化饲养、水质管理、综合防病等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现介绍如下。
  1苗种来源及选择
  苗种有野生和人工繁殖2种,野生苗应就近选购笼捕的野生幼鳝,凡电捕、药毒、钩钓的不可选用;笼捕的,如有体弱伤残,肛门淡红(多有内伤)的要坚决剔除。人工繁育苗品种纯优,规格整齐,对饲料和水域环境适应性较强,但对运输技术要求较高,若方法措施不当,会造成大批死亡。优劣苗的鉴别:一般优质苗健壮无伤,体表光滑,流动活泼,规格整齐,肌肉肥厚,体表金黄或略带棕红色并杂有大斑点;劣质苗体色发白,体表或口吻、鳃骨处有伤痕或断尾伤残,游动无力,规格参差不齐,体质瘦弱,体色青灰或体灰且斑点细密。鳝苗选择可用盐水浸选法,把鳝苗放入3%~5%的食盐水溶液中浸泡5 min左右,身体有伤病的会剧烈蹦跳,体质差的身体变形甚至昏迷症状的会出现软弱无力,在盐水中能正常活动的均为优质苗;或采用旋水法,放养规格较小或苗种数量不多时,可将鳝苗放入塑料盆中,加入半盆清水,用于按一定方向划动盆水,使其形成旋涡,体质差的均被卷入旋涡中,能在盆边沿抢水的为好苗;或用深水加压法,在鱼桶内放半桶苗,加满水并盖好桶盖,5~10 min后,掀开桶盖,浮在水表层、头部伸出水面的为耐氧性差、体质弱、患有伤病的苗,沉在桶底的为优质苗[3]。就近收购笼捕的野生苗时,可用桶篓框等装载,篓框底应铺1层无毒塑料薄膜,然后放入少量湿泥,运输前用3~5个鸡蛋,弃壳取蛋白和蛋黄,搅匀后拌入泥内,并放入少量新鲜水草及几尾泥鳅,若天气热或运输时间超过1 h时,应在运输水中加入青霉素0.5万~1.0万IU/L,以防鳝鱼相互缠绕引起发烧病;若是到外地购运人工繁育的苗,应采用木桶装运或尼龙袋充氧运输。
  2苗种放养
  放养规格一般以30~40尾/kg为好,个体太小,摄食力差,净产低。放养密度一般为3~5 kg/m2。放养规格大或饲料不充足,放养数量可相应少一些;放养规格小或饲料充足,可适当多放一些。放养季节以水温为准,当水温在10~25 ℃时均可进行放养,但一般宜早不宜迟,提前放养既不易受伤,又可延长生长期。宜选择在连续晴天的早晚放养为好。放苗前5~10 d,水池可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泼洒消毒。当鳝苗运到池塘边时不可急于下塘,应先进行温差调节,具体方法:将池塘的养殖水少量多次、缓慢地加入苗桶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温,使鳝苗逐步适应塘水的温度,二者水温不能相差3 ℃。调温后鳝苗尚需经过严格的消毒、清肠处理后放可放苗入池。可用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10 min,剔除伤病苗后再换入净水,此时体质瘦弱的劣质苗会出现反应迟钝、游动无力的症状也应剔除,最后用1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 min左右,使其吐尽腹内脏物。经过这样充分消毒与清肠后方可下塘放养。黄鳝有相互残杀习性,同池放养的鳝苗种一定要规格一致,不同规格的要进行分级放养,以提高成活率。每个鳝池必须放养少量泥鳅,利用泥鳅上下窜动,促进池泥中水和空气的畅通,防止黄鳝混穴、缠绕发烧;另外,泥鳅还可吃掉池中的残渣、剩饵,起到保护水质和环境的清洁作用。
  3驯化饲养
  黄鳝有偏食习性,长期投喂单一饮料后会使黄鳝对其他饲料产生厌食,因此在饲养初期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驯化饲养工作,以来源广、价格低、增效高的混合饲料为主食。野生鳝鱼的活动规律是春出冬眠,昼伏夜出,一般多在晚上出洞觅食,应通过驯化投饲逐步调整投饵时间,使其改为白天摄食[4]。黄鳝是肉食性鱼类,且喜食鲜活饲料。要通过驯食使其吃食人工投喂的饲料。刚入池的鳝苗,前2~3 d可不投食,让其饥饿,然后将池水排干,换注新水。可用鳝鱼喜食的蚯蚓、螺蚌肉等作为引食饲料,将引食饲料切碎后于晚上分成几小堆置于进水口一端,同时适当进水,用微流水刺激诱食。投饲量为鳝苗种总重量的1%~2%,如果当天全部吃完,第2天可加到2%~3%,若水温在20~25 ℃时,投饲可增加到3%~5%;如果当天有剩饵,第2天不加量。待吃食正常后,可在引食饲料中掺加1/5动物内脏下脚料和鱼粉、米糠、麦麸等,一般比照喂食5 d后可转入正常饲养。另外,在投饲时间上,每次逐渐往后推移2 h,最后可将投饲时间完全调整至9∶00和16∶00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