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月荣 时间:2015-01-02
  摘要:从病原菌识别、症状特点、诊断要点等方面介绍了黄瓜靶斑病的识别方法,总结了其发生规律,提出其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等内容,以供黄瓜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黄瓜靶斑病;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2009年秋季,铜山县张集镇杨楼大队日光棚黄瓜发现一种新病害,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经江苏省站标样保湿镜检,确定为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近期跃进、渭河、二陈、仁和等地的小中棚黄瓜靶斑病开始在棚室流行,病株率15%。各地要加强管理,查清病原,做到正确诊断,以准确指导该病的防治。
  1病害识别
  1.1病原菌识别
  病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称瓜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圆筒形、线行或“Y”形,单生或串生。基部膨大,顶端钝圆,直立或弯曲,壁厚,有隔膜0~20个,浅黄褐色。
  1.2症状特点
  黄瓜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1992年首次在辽宁海城市保护地内发现,近年来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趋势,成为黄瓜主要病害之一[1]。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1 mm左右。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2.0 mm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有时受叶脉所限,为多角形,病斑外围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患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1.3诊断要点
  黄瓜靶斑病的典型症状与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区别是: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
  2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发病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30 ℃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黄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