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资源与旅游持续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李哲 时间:2013-02-15

 提要本文阐述地方文献与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地方文献资源特点的认识,指出地方旅游文献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措施,挖掘地方文献所蕴藏的旅游资源。
  关键词:地方文献;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一、地方文献与旅游的内在关系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区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所蕴含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地方文献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等待开发的旅游信息资源,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史料支持。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地方自然风光、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通过搜寻古籍、地方志、民间传说,追根溯源等为历史文化名胜、人文景观、旅游风景区等提供文字介绍材料,提高旅游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如广西河池一年一度的铜鼓山歌艺术节,招待四方游客都需要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菜式、地方小吃、民族服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等。在各地的地方志、乡土志的“风俗篇”、“艺术篇”、“饮食篇”就能找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关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广西河池东兰有“将军之乡”之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壮族人民优秀儿子、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1955年新中国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7名广西籍将领中,河池籍就有7位。这些史料为开辟红色旅游路线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的,需从地方文献中查找有关自然条件、民族风情、诗文典故等历史依据,需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浓厚的高档次、高品位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河池市提出挖掘红水河特有文化内涵,整合开发天峨龙滩天湖、东兰大同垂钓天堂、红水河第一湾、大化八十里画廊、奇石博物馆、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都安红水河英雄大峡谷等景区(点),打造“红水河生态”品牌;以长寿养生文化为依托,整合开发巴马长寿水晶宫、盘阳河、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凤山三门海等景区(点),着力打造“长寿养生”品牌;整合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加快开发宜州下枧河、南丹甘河白裤瑶民俗文化村、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等景区(点),打造“刘三姐故乡”品牌;以东兰、巴马、凤山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指挥所为依托,整合魁星楼、列宁岩、东兰烈士陵园、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红七军标语楼等革命遗址,着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通过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整合、开发,赋予了文化内涵,形成综合旅游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满足游客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对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旅游资源的挖掘。
  总之,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旅游的内涵,加速了地方旅游资源的传播,而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开发、整理、完善也依托旅游业本身而获得生机和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地方文献资源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开发旅游景区、项目中或多或少都开发和利用了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有关旅游方面的资源,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尤其是旅游节的举办,这是对地方特色的、民族的、物质的、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并融入现代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总的来说,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资源分散。地方史料、地方志、地方报刊、地方人物资料、文学载体、政府规划等当中都有与开发旅游资源相关的文献记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访、收集、记录,建立完善的收藏范围和体系,且有许多与旅游有关的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民间口头相传的习俗和技能都尚未纳入收藏范围。
  (二)地方文献资源出现藏而不用的现象。地方文献资源主要收藏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档案室等,文献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开发、编目、共享,查找困难,阅读不便,无法满足用户对旅游文献的需求,因而利用地方文献查阅旅游信息资源的人不多。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流于表象和形式,缺乏自身特色。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不同民族、地域间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旅游景区的民族风情表演中表现出简单化、庸俗化、大众化,没有从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多角度、深层次的提炼打造和包装宣传,旅游项目商业化气息浓厚,文化内涵还没来得及开发就已经搬上商业舞台。如,婚嫁习俗在各旅游景点的表演相似,所表达的无法诠释民族风俗的特色,粗制滥造,容易让游客陷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境地。有些旅游景点,其文化内涵没有持续挖掘,使之处于老化状态,新旅游项目开发跟不上,发展出现断层现象。
  (四)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造成屏蔽形势。游客受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上,考虑景点的知名度和便利度,造成弱势旅游资源的闲置。如河池与百色同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宜州是“刘三姐故里”和桂林阳朔有“印象刘三姐”旅游资源内容相似,前者知名度有限,竞争中难以占一席之地,只有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才能拓展旅游业的新局面。
  (五)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地的玩、住、行等相关信息。但旅游信息特色网站建设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宣传等建设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阻碍旅游持续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