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性财政政策的运作空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培勇  时间:2013-02-15
  财政政策“中性”举措的谋划,只能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渐进”性的一系列安排,逐步地降低现实财政收支安排的扩张力度,逐步地逼近“中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境界。 
  关于中性对政政策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该是转入操作性话题层面的时候了: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的塞调确立下来,我们现在应当具体做些什么? 
  在支持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中追求“中性” 
    应当看到,在当前的中国,说整体过热也好,言局部过热也罢,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要归结到体制缺陷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而且,其最终的解决,都要依赖于改革举措的到位和市场体制的完善。因而,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过程要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相街接。在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棋盘上,谋划“中性”举措。 
    从中国26年来的改革历程还可看到,财政改革一直是整体改革的开路先锋,始终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改革启动初期如此,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这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仍要依赖于财政改革的推动。鉴于中国财政在支持改革方面的传统和经验,也鉴于当前财政收支存量—包括既有赤字—调整的难度和风险,在着眼于降低扩张性的财政宏观调控安排中,将新增财政收入和国债收入重.点投向于支持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就是一个既十分适当又一举多得的举措。(1)避兔在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膨胀之间形成“直通车”,不为人为抬高财政支出规模预留任何空间;(2)用在支持改革举措出台上的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相比,来的扩张效应相对较小。(3)在“以改革促增长,以改革促发展”的旗帜下,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4)加快体制转换步伐,铲除各种行政性手段借这一轮调控之机“复归”的土壤。在结构优化中控制或压缩支出规模 
    在经历了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之后转而实施中性的财政政策,力求控制或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当然之举。但是,必须注意到,我们是在国民经济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双失衡”的条件下追求“中性”目标的,一方面是总需求过度扩张和经济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过度和消费需求乏力以及工业增幅迅速和服务业发展迟缓并存;一方面是财政支出规模总体膨胀,另一方面是“三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生态工程建设和能源交通建设等项日严重欠账。 
    在如此的背景下控制或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只能坚持“有保有控”—支出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以“区别对待”的思维,安排好各种财政支出的进退。或向某些项目倾针,或适当压缩某些项日支出,或严格控制某些项目支出。比如,相对减少扩张色彩浓重的基本建设支出并相对增加旨在实现“五个统筹”目标的公共事业项日支出;严格控制单纯消费性且呈迅速膨胀之势的行政经费支出并适当增加公共性明显且相对短缺的科教文卫支出;适当压缩带有鲜明计划经济休制色彩、以“行政审批”手段拨付的支出并相应增加于推动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减少“行政审批”有功的各种与支持改革有关的支出,等等。顺便说一句,这样做,亦许合作为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要求。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