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宏 时间:2015-01-02

  此外,张科卫等还研究半夏药材中的脂肪酸成分,发现半夏药材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由于半夏有效成分十分复杂,除上述主要成分外,对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4半夏驯化栽培进展
  随着半夏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半夏的人工驯化栽培成为必然。但人工栽培的问题是种源缺乏,繁殖系数低,同时易感染病毒病,药材质量不稳定。近年来,利用植物器官(茎、芽、根、胚和毛状根等)培育和生产植物产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组织培养一步成苗法为半夏无性系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步成苗法再生周期短,繁殖系数和再生频率高,并能保持半夏原种特性,可作为半夏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直接应用于生产。目前,选用半夏球茎、珠芽、叶片、叶柄等作外植体,都成功实现了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袁燕东等认为,半夏组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明显优于珠芽与种子,它可以越过半夏的“幼年期”而直接到达“成年期”,并且它比“成年期”的珠芽还具有优良特性。因此,在半夏紧缺时,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快速繁育组培试管苗,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半夏的人工驯化栽培也受到重视。山东、安徽、四川等在半夏的人工栽培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经验,有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成套栽培技术。如在播种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控水、追肥、培土、遮荫和摘蕾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技术规程;在主要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倒苗预防和球茎防烂等方面都已取得一些经验。张明等还将栽培半夏和其栽培所用的土壤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分析了栽培半夏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对防止人工栽培半夏的品质劣化有积极意义。何道文等[11]还对种茎质量与半夏生长特性和块茎收获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5半夏炮制技术及真伪辨别研究
  半夏作为中药材应用,必须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半夏炮制的最主要目的是祛毒存性、减毒增效。衡量半夏炮制品质量优劣的依据是药理功效的强弱和毒性、刺激性的大小。常用的半夏炮制品有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等。王潮奎等[12]研究了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量、加热方式与所炮制饮片质量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夏加热加压30min和经8%白矾溶液浸制均可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且水浸出物量增加。高昌琨等通过小鼠扭体试验和家兔眼结膜致炎反应试验,认为不同半夏炮制品对动物黏膜的刺激性大小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赵典刚等认为半夏解毒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熟半夏的炮制方法简捷、工艺流程数据化、生产成本低,能较好地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要求;同时不需要白矾等传统辅料,能有效地防止Al3+对炮制品的污染。邓然兴等认为,采用蒸制法姜半夏,可以克服传统炮制工艺中存在的系列缺点。杨玉琴等还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半夏炮制品中的微量元素,结果显示: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生半夏炮制后,镁元素的含量剧增。因此,如何将传统的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不断进行工艺革新和制定炮制规范是半夏开发利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药用半夏正品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但由于半夏资源短缺,在医药市场上以其他植物充当半夏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报道,全国至少有3属12种植物作为半夏代用品使用,充当半夏的植物主要有水半夏、白附子、山珠半夏、狗爪半夏等;在黑龙江发现以紫茉莉根茎处理后充当半夏片,其形态特征与正品极其相似;还有以幼天南星经过蒸煮伪充半夏食用的情况。因此,人们对半夏的真伪的鉴别也进行一些相关研究。
  伪品与正品半夏尽管有一定相似之处,但通过性状鉴别、显微特征、层析法鉴别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层色谱法等办法均可区别。如半夏与水半夏除在外观形态上有明显区别,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特征鉴别以外,也可以通过层析法等方法鉴别。吴皓等通过试验发现,半夏药材的鉴别成分次黄嘌呤核苷为一核苷类成分,该成分水溶性强,对热稳定,且仅在半夏药材中含有。刘玉萍等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半夏及其伪品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并作DNA序列变异分析认为,在采用传统生药学手段难以鉴别半夏正品与混淆品的情况下,通过DNA测序这一高效准确的DNA分析方法可在分子水平上解决半夏真伪鉴别问题。将DNA分子技术引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是今后中药分析的一个发展新方向。
  6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 赵忠堂,吴在军,张来启,等.半夏球茎与珠芽的生长状况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3):22.
  [3] 彭延弟,李光胜.半夏植物形态变异的观察与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5):30.
  [4] 郭巧生,贺善安.半夏种内居群形态变异的模糊聚类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3):29-34.
  [5] 陈家宽,杨继.植物进化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6] 郭巧生,沈文飚,刘丽,等.半夏种内不同居群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2):42-46.
  [7] 郭巧生,段金廒,贺善安.半夏不同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296-299.
  [8] 郭巧生,贺善安,刘丽.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40):233-236.
  [9] 季文兰,杨权海.不同种质半夏氨基酸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研究,1997,8(6):554.
  [10] 魏淑红,彭正松.狭叶半夏和普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2):19-20.
  [11] 何道文,黄雪菊.半夏栽培生态学研究[J].中草药,2003,34(12):1133-1135.
  [12] 王潮奎,慕文静.半夏炮制的实验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