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麦2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刘德根  吴家旺  练 波 张明

  摘要阐述了淮麦28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介绍了其在大中农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淮麦28;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淮麦28(淮麦0566)是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通过周麦13和新麦9号有性杂交,连续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已申请国家新植物品种权保护,申请号为20080357.3。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抗寒性较强。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株高90~95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穗层不整齐,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长方型穗,穗大均匀,结实性好。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粒大,饱满度较好。产量构成要素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成穗数偏少。平均成穗570万穗/hm2左右,穗粒数40粒,千粒重42~43 g。后期根系活力强,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1]。2008年抗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品质测定结果:容重798 g/L,蛋白质(干基)13.53%,湿面筋27.4%,沉降值29.8 mL,稳定时间6.4 min。
  
  2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8 535 kg/hm2,比邻近对照新麦18增产10.54%,居参试28个品种第1位;2007—2008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平均产量8 644.5 kg/hm2,20点汇总17点增产,比对照新麦18增产6%,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11个品种第3位,破格进入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2008—200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平均产量8 179.8 kg/hm2,比对照新麦增产9.54%,达极显著水平,比周麦18增产1.89%,居参试13个品种第1位;2008—200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584.0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7.3%。
  
  3栽培技术
  
  3.1精细整地
  力争早腾茬早耕多晒,改善土壤墒情,提高播种质量。严格按照机械作业质量标准耕透熟土层,并略带黄土,秸秆覆盖效果好,覆土平,耕幅不超标;耙地平,破土效果好,重耙配重150 kg以上,不漏耙;开沟直,深20~25 cm,宽32~35 cm,绞土匀,畦面平;肥量准,不重不漏不露。
  3.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0 d左右做好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基本苗以及土壤肥力等,计算好用种量。播前晒种2~3 d。种子用硫酸锌4 g拌种。用2%立克莠湿拌剂15 g拌10 kg麦种,防治纹枯病和茎基褐腐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