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徐薯6号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邢凤武 范泽民 时间:2015-01-02

  摘要 阐述了阜徐薯6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阜徐薯6号;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甘薯是我国第四大作物,全国种植面积有500万hm2,安徽省种植面积60万hm2,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淮北。阜阳为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省种植面积30%以上,常年种植甘薯约13.33万hm2,主要用于三粉(淀粉、粉丝和粉皮)加工。甘薯含有较多的糖类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对消化及营养吸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2],还含有粘液蛋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作为粮食、饲料尤其工业原料,甘薯用途越来越广泛,经济价值也大大提高。近年来国际上对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倍加重视,在不少发达国家形成了食用甘薯热。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多是食用和兼用品种,而高干、高淀粉品种较少。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调整育种目标,将重点转移到高干高淀粉品种的选育上来,2002年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徐州国家甘薯研究中心商定共同选育高干、高淀粉品种,阜徐薯6号于2006—2007年参加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可在北方薯区的河南、安徽、河北、山东等地区种植。
  1 选育过程
  阜徐薯6号是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共同选育而成。2002年由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以栗子香为母本采用放任授粉杂交制种;2003年由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实生苗选育;2004年在复选圃中表现突出;2005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干率高,增产幅度大;2006—2007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2008年在安徽、河北、河南进行生产试验,参试点反映该品种生长旺盛,淀粉率高,淀粉产量高,薯干品质好,好贮藏,可作为淀粉型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2009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北方薯区的河南、安徽、河北、山东等适宜地区作高产高干抗病淀粉型甘薯种植。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萌芽性较好,中长蔓,单株分枝数6个,茎中等粗,叶片心形,顶叶色淡绿,叶色绿,叶脉紫色,茎色绿带紫,秧蔓生长旺盛;薯形长纺锤形,红皮淡黄肉,结薯较集中,薯块大小较整齐,较耐贮,单株结薯3个,大中薯率高,薯干洁白平整,品质好,食味中等;中抗黑斑病。
  3 产量表现
  2004年复选圃鲜薯产量48.96 t/hm2,较对照增产12.73%,薯干平均产量18.36 t/hm2,较对照增产28.89%。2005年品系比较试验鲜产折合产量29.79 t/hm2,较对照徐18减产3.85%,薯干产量10.57 t/hm2,较对照徐18增产15.32%,达5%显著水平。2006—2007年区试鲜薯平均产量25.06 t/hm2,较对照减产14.02%,薯干平均产量8 835 kg/hm2,较对照增产7.11%,淀粉平均产量6 090 kg/hm2,较对照徐薯18增产14.40%,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90%试点淀粉产量较对照增产。平均烘干率35.26%,比对照高6.93个百分点,平均淀粉率24.31%,比对照高6.04个百分点。2008年大区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产量25.65 t/hm2,比对照减产7.71%;平均薯干产量8 979 kg/hm2,比对照增产8.43%;淀粉产量各试点均比对照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平均淀粉产量6 178.5 kg/hm2,比对照徐薯18增产13.66%;平均烘干率35.01%,比对照高5.21个百分点;平均淀粉率24.09%,比对照高4.5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