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红京 时间:2015-01-02

  摘要木荷是仙游地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较为理想的树种,且具有较强阻隔林火蔓延的功能。对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设置的类型、布局和规格等进行探讨,分析木荷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林技术要求,以为推广营造木荷生物防火林带提供依据。
  关键词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福建仙游   
  木荷(Schima superhu Gardn.et Champ),又名荷树、荷木、拐木,属茶科木荷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防火树种、阔叶树优质用材和混交造林树种。木荷具有不易燃烧和含水量高、油脂含量少的特点,作为防火林带树种较理想,特别在幼中年时期比较偏阴,表现为冠幅窄、枝叶繁茂,林带郁闭成林后,便会形成一道浓密的林墙影响气流通过,当山林大火向林带冲击时,木荷林带便能削弱火势,并且阻止山林大火的蔓延。木荷林带,林内光照少,温度低,湿度大,林地无杂草(或甚少),所以又能阻隔地表火蔓延[1]。福建省仙游县柳溪联营林场,根据林区分布以及林分、植被等状况,结合迹地更新,1990年开始将过去以生土带为主的森林防火阻隔带改造为生物防火林带。在主、副防火林带上主要营造木荷与少量火力楠,田边防火林带则以油茶为主,共营造78 km木荷生物防火林带、10 km火力楠生物防火林带、8 km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由于坚持科学造林,精心管护,做到造一带活一带成林一带,先后控制了5次森林火灾,避免了重大损失,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林场的森林防火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将仙游县柳溪联营林场20年来营造木荷生物防火林带的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林带设置
  1.1类型
  根据林场森林防火需要控制的面积和自然地形、地势等情况,林带与公路、河流等自然障碍阻隔带形成具有防火能力的闭合网络,设置有主防火林带、副防火林带、田边防火林带。
  1.2布局
  1.2.1主防火林带。主要布设在新造用材林基地周围,场(乡、镇)界、工区界及集体林交界处的山脊上,既起防火作用,又是永久边界标志。
  1.2.2副防火林带。布设在面积较大(20 hm2以上)的连片林地山脊上,主要控制森林内火灾的蔓延,并利用林带两侧林缘地开设人行道,便于护林巡逻和经营管理[2]。
  1.2.3田边防火林带。布设在林地与较大片农田交接处,目的是预防农用火种引起森林火灾。
  1.3规格
  从林场来看,防火林带保护对象主要是杉木和马尾松、火炬松等针叶人工林。这些针叶人工林,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形成林冠火,因此防火林带性能要求既能防地表火,又能防林冠火。主防火林带宽一般应在20 m以上,副防火林带一般应在15~20 m,田边防火林带在10~15 m,如遇陡坡、风口风道或针叶林带高地段,防火林带应适当加宽3~5 m。
  2林带营造技术
  2.1采种
  木荷4—5月开花,果实9月底至10月初成熟。应在蒴果呈黄褐色微裂时采集。蒴果采回后先阴干1~2 d,再曝晒3~4 d,果皮开裂后过筛取种子。
  2.2育苗
  圃地选择以中等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为宜,深翻18~24 cm,施足基肥。采用宽床窄沟法作床,床宽1 m、高15 cm。一般在2月下旬进行播种。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播种量105~150 kg/hm2。播种后床面用木板轻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用轻砂壤土或火烧土覆盖,覆土厚度以种子半掩半露为度,覆土后即盖草。播种后15~20 d就可发芽,当幼苗出土70%以上即可揭草。3—7月拔草2~3次/月,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结合松土施肥,一般在幼苗侧根生长时,进行第1次施肥,浓度掌握由稀到浓。追施尿素3次,每次22.5 kg/hm2;追施复合肥2次,每次45 kg/hm2 [3]。间苗一般在5月开始,进行2~3次,定苗株数为135株/m2。幼苗期应预防地老虎、蛴螬的危害。在管理良好的条件下,一年生苗木可以出圃造林。起苗要有一定深度,做到少伤侧根和须根,不伤项芽和断苗干。起苗后在无风蔽荫处选苗,适当修剪枝叶和过长根系,经修剪后根幅为20 cm左右,苗主根保留长度为:Ⅰ级苗25 cm、Ⅱ级苗18 cm、Ⅲ级苗15 cm,并按规定标准分级扎捆,苗根蘸黄泥浆。如不能及时运往造林地,应进行假植,苗木运输或上山造林时,应保持根部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