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白兴勇 时间:2014-06-25
  时人评论中,亦有关于晁公武博学多识的记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所著《易诂训传》:“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己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列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议论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于象数。”[6]
  晁公武的博学广闻也得到后人赞许,清瞿中溶称:“晁子止学问,在宋人中可与二洪、王深宁相伯仲”[7]。二洪指洪迈、洪适,王深宁指王应麟。洪迈著《容斋随笔》,洪适有《隶释》,王应麟有《玉海》《困学纪闻》等著述,三人皆宋代公认博学之士,瞿中溶以晁公武比之三人,从侧面反映了晁公武学识的广博。
  3.2 读书需讲究源流
  通过对某类书或某本书的源流考证,可以明确书的价值、作用及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郡斋读书志》的部分解题体现了考镜源流的思想。对某类书源流的解题,如子部释书类《景德传灯录》解题云:“夫禅学自达摩(衢本为‘磨’)入中原,世传一人,凡五传至慧能,通谓之祖。慧能传行思、怀让。行思之后,有良价,号‘洞下宗’;又有文偃,号‘云门宗’;又有文益,号‘法眼宗’。怀让之后,有灵祐、慧寂,号‘沩仰宗’;又有羲玄,号‘临济宗’。五宗学徒遍于海内,迄今数百年。临济、云门、洞下,日愈益盛。尝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极乱之际。意者,乱世聪明贤豪之士,无所施其能,故愤世嫉邪,长往不返,而其名言至行, 譬犹联珠叠璧,虽山渊之高深,终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辉润于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 罔有遗轶焉”[3]784,阐述了禅学“五宗”的师承关系以及对它们兴盛原由的看法, 这是对禅宗源流较早的记载。对具体书籍的源流解题,如经部诗类《毛诗故训传》云:“右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取其三百十一篇为经,后亡其六。汉兴,分为三:申公作训诂,号鲁诗;辕固生作传,号齐诗;韩婴作传,号韩诗,皆列学官。最后毛公诗出,自谓子夏所传。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五传至东京,马、贾、二郑皆授其学。魏、晋间,鲁、齐诗遂废而韩诗仅存,毛公诗独行至今,世谓其解经最密”[3]61,详细解释了此书的起源情况,并进行了评价。
  3.3 读书与著述相结合
  阅读和著述密不可分,阅读意味着获得知识和思想,而写作著述意味着传播知识和思想。著述既是读者阅读的起点,同时也是作者在阅读别人的知识和思想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提出的主张和意见。晁氏家族著述宏富,“从晁迥至公武子孙数十人,散见于各家书目的著述不下百数十种,一门著述之富,未有如此之盛者”[8],但这些著述或因党禁,或因战火,失传者颇多。晁公武治学勤奋,有著作近十种,但大多也已散佚,只有其对所藏图书编写的目录书籍《郡斋读书志》流传下来。
  除《郡斋读书志》外,《宋史•艺文志》著录晁公武《易诂训传》十八卷、《尚书诂训传》四十六卷、《毛诗诂训传》二十卷、《中庸大传》一卷、《稽古后录》三十五卷、《老子通述》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昭德晁公文集》六十卷;《清丰县志•典籍》著录《通鉴评》十卷。[9]其中如《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均为经部书,说明了晁公武对经部文献有深入的研究,这也与其读书目的相一致。《通鉴评》《稽古后录》为史部书,《郡斋读书志》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解题云:“公武心好是书,学之有年矣。见其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说,如屈原怀沙自沈,四皓羽翼储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削去不录,然后知公忠信有余,盖陋子长之爱奇也”[3]209。晁公武将读书所得记录,成《通鉴评》。《稽古后录》则续司马光《稽古录》而作,可见晁公武史学成就不凡。《老子通述》为道家文献,著述虽不传世,但从《郡斋读书志》中对佛道文献的解题中也可见其研究之深入,其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必非随意信口。《昭德晁公文集》六十卷集中收录晁公武文章诗词,根据现存文献,也可见其一些作品显示出其文学修养之深厚。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列举。
  3.4 读书注重考证、辨伪
  晁公武读书重考证书中内容,并善于辨别伪书。如《郡斋读书志》集部别集类著录《柳宗元集》三十卷,《集外文》一卷,解题云:“集中有《御史周君碣》,司马温公《考异》以此碣为《周子谅碣》,实开元二十五年,宗元作天宝时,误。按子谅以弹牛仙客,杖流瀛州,死蓝田。《旧唐书•玄宗本纪》《旧唐书•牛仙客传》及《玄宗实录》皆载之,而此碣殊疏略”[3]880。《柳宗元集》中有《御史周君碣》一文,晁公武根据司马光的考订认为是为周子谅所作碣文,但柳宗元在文章中写错了周子谅的卒年。晁公武又根据《旧唐书•玄宗本纪》《旧唐书•牛仙客传》及《玄宗实录》考出其卒年为开元二十五年。诸如此类的考证还很多,澄清了一些重要问题。
  晁公武读书的同时还注重辨伪。如经部易类《卜子夏易》提要:“右旧题《卜子夏传》。《汉•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3]10。这里,公武引书目记载说原书已佚,然后引用他人之说,考定此书为伪书。又如子部兵家类《武侯十六策》提要为:“右蜀诸葛亮孔明撰。序称‘谨进便宜十六事:一治国,二君臣,三视听,四纳言,五察疑,六治民,七举措,八考黜,九治军,十赏罚 ,十一喜怒,十二治乱,十三教令,十四斩断,十五思虑,十六阴察。’陈寿录孔明书,不载此策,疑依托者”[3]638,注明此书可能是伪书,读书时需注意。
  3.5 读书需有藏书
  藏书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时期,宋代藏书作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大繁荣的时期,私家藏书风气普及,藏书家人数与藏书数量之多、藏书内容之丰富、校勘之精当,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晁公武藏书既不是为了显摆家学之渊源、学养之丰厚,亦不是收藏图书以牟利,而是为读书而藏书。晁氏世代书香,家富藏书。《郡斋读书志》序云:“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至于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3]15喻汝砺为晁冲之所作的《晁具茨先生诗集序》称:“其家世风流人物之美,渊渟浚深,蓄厚而发远。自王文献、李文正、毕文简、赵文定四三公,富有百氏九流之书,而晁氏尤瑰富闳溢,所藏至二万卷……”[10]。可惜这些藏书先有火厄,后又遭兵戈,以至尺素不存。南渡后,晁公武经几十年辛勤搜书购书,又得井度赠书,“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 [3]15终成屈指可数的藏书家,也为以后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古代典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便会给人们保存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为便利阅读,晁公武根据以往《崇文总目》《隋书•经籍志》《古今书录》等大型国家目录分类情况及藏书数量,编制了《郡斋读书志》,对分类进行了创新,增设了文说、神仙等类,对藏书进行了解题。《郡斋读书志》大序简明而具体;其小序深入而有特色;其解题更是不拘一格,或介绍作者,或考查内容,或辨别真伪,或评论价值。正因如此,才使《郡斋读书志》流传至今,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4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晁公武读书生活、目的及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有些阅读方法(如辨伪等)已不再适用于现代阅读,但是确有一些优秀的读书思想值得我们继承推广,如读书需明源流、读书需与著述结合,等等。当今社会传统阅读下滑,浅阅读盛行,这与人们对优秀阅读传统的摈弃不无关系,通过对古代优秀学者读书思想的研究,相信可以使人们受到启迪,引发阅读热潮。
  
  [参考文献]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95.
  [2] 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二十六)[M/OL].中华基本古籍库.安徽:黄山书社,2007.
  [3]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脱 脱.宋史(卷三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086.
  [5]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75.
  [6]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昭德易诂训传》解题[M]∥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
  [7] 瞿中溶.《郡斋读书志》考辨举要序[M]∥郝润华.晁公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9.
  [8] 傅璇琮、李 岩.宋代诸晁学术考略[C]//邓广铭,漆 侠.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344.
  [9] 郝润华.晁公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8.
  [10] 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M]∥晁具茨先生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