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图书馆的特色之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璐佳 李勇 时间:2014-06-25

  [摘 要]作为服务型的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传统学习模式的改变直接提供媒介和平台,是图书馆传统服务职能的一种转变,更是学校课堂的一种延伸和创新。
  [关键词]电影课;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国际反响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图书馆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不仅要发挥原有的收藏和借阅职能,还要发挥融入高科技教学的职能。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把电影课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不光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载体,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与时俱进。基于此,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于2007年与人才和教育研究者雷祯孝教授等专家投资成立的“北京千万代基础教育科技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致力于“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课题的试验研究,将图书馆的藏书服务功能与优秀电影的教育娱乐功能有机地结合,实现传统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从而打造武侯区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的文化品牌,提升武侯区文化形象。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开辟了先河,为基础教育服务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并成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新亮点。
  1 关于电影课
  1.1 电影课的概念
  什么是电影课?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狭义的电影课,就是要用精选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物理课等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它是一门融文学、音乐、绘画等多项艺术为一体的课程,以生动、直观为特点。电影课的这一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已有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影片对儿童的心灵启发很大,对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电影课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让他们尽可能充分地去观察世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1.2 电影课的实践内容
  影视教育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育载体,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让影视更好地服务教学,专家们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后,得出实现电影课目标的基本做法,称为“四部曲”。
  一部曲:整部电影周周看。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使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以看到1 000多部课程电影。
  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对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学科电影整合,开发出3 000多课电影资源,投入学校试用,然后根据学校使用的这些电影资源中有创造性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
  三部曲:同一主题成单元。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课。例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课,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课。幼儿园每周一课,称为电影周;中小学每两周一课,称为电影双周,共324课。这些电影课的系列主题包罗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文明成果。每个主题设一门必修课,共2~4部选修课,其余的为电影自助餐。组织每个学校认领一个电影课主题课例深入研究开发,开展成“开发一课,共享百课”的活动。
  四部曲:本校海量做点播。最后,将前三部曲合一,建立电影海量储存服务器在本校点播,即点即通,立竿见影。它的检索系统,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以按照片名、主题、奖项查找整部电影,也可以按照学科课本找到每一课的电影资源包,还可以按照任意的关键字,搜索出相关的电影和片段。这个海量库,每天都在增长,它将与一切图书馆交相辉映。凡是有文字教育的地方,都可以有电影课去相辅相成。这也会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信息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1]
  2 电影课的国际反响及世界意义
  2.1 中国电影课的国际反响
  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21世纪初,在公元的千年之交,中国大规模地将电影引入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开设电影课,教育史上第一遭”。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电影课,行动在中国》,其扉页上写道: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对你讲述的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主张。经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的教育专家证实,像中国这样如此系统、大规模的电影课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2000年9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在听取了中国代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作的《电影课在中国》的报告后,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指出:在瑞典、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都组织和安排学生到电影院观看适合孩子们欣赏的名著、名片、科幻片和动画片,但还没有像中国那样给孩子们提供分门别类、内容丰富、数量可观、让电影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电影课资源库,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已经开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影课的研究和实验,向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而日本更是从2000年起便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开展的电影课教育了。 2001年,藤井胜典先生带领日本著名的《致知》杂志主编来华采访电影课后指出,中国利用电影课进行教育的新方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利剑,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2002年,我国电影课的创始人雷祯孝教授应邀到日本讲学并给晓星国际学园的学生上电影课《哥伦布》,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等媒体报道了他在长崎的演讲;2003年和2004年的4月,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又先后两次访问日本并介绍了电影课;2004年10月,日本教育界、电影界、企业界的教授、董事长来华参加了中国第三次电影课课题研讨会;2006年12月,雷教授四度访日,商谈日本即将批准成立的电影教育基金会启动后日本电影课教师的培训计划。
  20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16届世界超常儿童会议上,成功举行了中国电影课论坛,电影课学校代表们一共做了15个报告,展示了用电影课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自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专家出席了论坛,高度赞赏了把电影引入课程的创造性和巨大贡献,并表示愿意推进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
  2.2 电影课的世界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电影课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沟通、消除恐怖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来开始提倡进行一种称为“理解教育”的理念。
  在美国“9.11”恐怖事件出现以后,学校开始注重让学生从小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帮助孩子们在内心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公民,还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冲突。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