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妍 时间:2014-06-25
  [摘要]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强烈要求图书馆对原管理模式做出应变,构建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而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融合了项目式管理灵活性大、学科单元管理知识性、针对性强的优点,能为信息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
  
  1 构建高校图书馆新型管理模式的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式、层级式、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这是一种结构化、固定化的单一管理模式。这种单向直线型的管理模式的局限和弊端主要表现在:(1)服务空间的封闭性,极少触及图书馆以外的服务空间;(2)部门之间的封闭性,最突出的是读者服务部门与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根据读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3)滞后性,在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分工体系中,决策者、管理者和读者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决策迟缓、滞后,读者需求与馆藏文献和服务难以一致。[1]
  为了适应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消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 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构成
  
  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是由项目式管理和学科单元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组成的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它融合了项目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专业性等特点,能快速高效地满足高校图书馆用户日益专业化的学科信息需求。
  2.1项目式管理模式
  在馆长的统一协调下,按图书馆的功能实现(项目完成),将图书馆划分为若干项目团队,每个馆员可以承担多个项目,在多个项目中兼职,或主要负责,或辅助参与,项目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蛛网状工作关系,即为蛛网型项目管理模式(ItemModel)。[2]如图1,为蛛网型项目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形式的雏形。
 
  该模式完全摆脱了传统图书馆结构化部门的禁锢,不受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约束,以项目为中心组建一个个临时的、可灵活变动的项目团队,即以承担的项目为分工,以特定任务为导向,随时灵活组织工作队伍,或兼职或专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承担多个项目,构成蛛网状的工作关系,根据项目任务中心的转移和更替进行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调配。
  项目管理模式淡化了管理中的权力,各成员工作的业务范围相互重叠,每个人对整个项目任务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仅限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小部分,由此产生较宽广的思路有助于刺激创新。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有许多联系,一个人完全可以越过其上级到其他项目中,没有一个“上司”会生气,因为很可能在另一个项目中,他又成了“下属”。每个人在组织中进行多个方向流动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权力源泉也是可选择的,馆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而并不总是直接的权力关系。项目管理模式看上去结构比较凌乱,但却非常有效。每个人在多个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不容易管理,实际上,正是这样,才发挥了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每个人的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确保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得以充分发挥。馆员之间得到最广泛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从而使项目的完成最有效,图书馆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均采用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的项目管理模式,这些人员不仅来自图书馆内不同的部门,甚至还来自图书馆以外的其他院系,其目的是将具有前瞻性的业务工作化解为一个个工作项目,将隶属于不同部室、具有不同知识技能、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员组成攻关团队,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任务。[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与本校信息学院合作开发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就是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典型代表。它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集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以及信息学院的技术优势为一体,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广大读者主动推荐知识信息,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方式。
  2.2学科单元管理模式
  根据用户群的知识结构,按学科将图书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单元小组,所有单元小组都围绕“用户”这一轴心而运转,形成抱合力很强的车轮型,即为车轮型学科单元管理模式(KnowledgeModel)。它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领域及服务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于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转变,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4]如图2,为其组织结构形式的雏形。
  
  取消传统的四部(流通、期刊、采编和咨询)建制,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建立团队的项目负责机制,按学科分类,将同一学科的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将同一学科专业馆员集中为一个团队,负责这一学科文献的选订,负责有关专业的咨询、指导以及网上相关专业信息的下载、整理等。[5]这样,读者能够较为简单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而不必每个阅览室都跑一遍,较好地满足了读者所需信息多样化的需求。所有成员处于和用户广泛交流信息的状态中,将注意力投放在用户身上。单元小组将传统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并对大多数操作性问题和服务负全部责任。该模式真正体现了图书馆“读者第一、用户至上”这一永恒的主题。在读者群的学科结构较明确的高校图书馆,它可能将成为主导管理模式。
  学科单元管理模式把决策权下放到学科馆员,对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员工既是全才又是专才。每个单元既要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预订、购置、检索、咨询,又要负责学科课题、承接学科项目,如果没有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它有利于分权和授权,也有利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同行的交流。它改变了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即由文献知识的粗放型管理向学科专业集约化的管理转变,管理中的知识含量增加,管理更精细化。从图书馆整体上看,传播知识的功能已占据主导地位,这正与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吻合。
  从图2可以看出,“车轮型”的最外层是馆长,构成“车轮”的“轮胎”。馆长的主要角色不再是最高的权力控制者,主要是要保证车轮的有效运转,进行必要的协调,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图书馆所有学科单元有效运转的基石。
  2.3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
  以学科单元管理为主导模式,在不同的学科单元中,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组建临时的项目团队,实现项目管理和学科单元管理的组合,即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原部门之间的界限,每个较小的学科单元能维系这些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紧密工作联系。根据学科设备的变化,还可以随时调整单元结构,提高整个“车轮”的运行效率,也增加了灵活性。而且,各单元的职能相仿,工作的质量可由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可比性强,有利于成员的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能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学科的交叉越来越重,完成不同的任务,往往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协调,人员可能需要相互借用、相互支持。也就需要以灵活性为主要特点和项目管理的支持和配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