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组方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玮 王应方 于业军 时间:2015-10-12
    2  结果
  2.1  脱敏组方对组胺兴奋离体回肠收缩幅度影响
    
  本文空白对照组、组胺致敏组、脱敏组方低剂量Ⅰ组、脱敏组方高剂量Ⅰ组以及氯雷他定组的离体回肠收缩幅度分别为(11.45±0.75)、(29.05±0.35)、(14.75±0.67)、(12.54±0.94)、(12.31±0.61)mm。其中脱敏组方低剂量Ⅰ组、脱敏组方高剂量Ⅰ组、氯雷他定组的收缩幅度值较组胺致敏组降低(t=2.194~3.325,P<0.05), 脱敏组方高剂量Ⅰ组、氯雷他定组的收缩幅度值较脱敏组方低剂量Ⅰ组降低(t=3.780、3.561,P<0.05),脱敏组方高剂量Ⅰ组与氯雷他定组收缩幅度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835,P>0.05)。
  2.2  脱敏组方对Compound 48/80兴奋离体回肠收缩幅度的影响
    
  Compound 48/80致敏组、脱敏组方低剂量Ⅱ组、脱敏组方高剂量Ⅱ组及酮替芬组的离体回肠收缩幅度值分别为(31.15±0.65)、(15.01±0.73)、(12.77±0.79)、(12.89±1.16) mm。其中脱敏组方低剂量Ⅱ组、脱敏组方高剂量Ⅱ组以及酮替芬组的收缩幅度值均较Compound 48/80致敏组降低(t=2.314~3.455,P<0.05), 脱敏组方高剂量Ⅱ组、酮替芬组较脱敏组方低剂量Ⅱ组均降低(t=3.169、3.075,P<0.05),脱敏组方高剂量Ⅱ组与酮替芬组比较无显著性(t=1.976,P>0.05)。
  3  讨论
    
  Ⅰ型变态反应又称Ⅰ型超敏反应,是IgE 抗体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组胺的受体分型有3类:H1和H2受体分布于中枢组胺能神经元及外周的胃肠、气管、子宫、血管平滑肌等组织中,H3受体主要分布于中枢组胺能神经元内,在外周组织分布密度较低[1]。组胺能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2]。本文结果显示,脱敏组方高剂量Ⅰ组对组胺引起的回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与氯雷他定组相当,脱敏组方低剂量Ⅰ组的作用强度弱于氯雷他定组。说明脱敏组方通过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从而拮抗组胺作用于相应靶器官所引起的一系列炎症效应,且具有量效依赖关系。
    
  Compound 48/80为N甲氧苯胺和甲醛的缩合物,作为一种非特异性触发剂,它作用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通过改变肥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或其他机制诱导组胺等过敏递质的释放。本文结果显示,脱敏组方高剂量Ⅱ组对Compound 48/80引起的回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与酮替芬组相当,脱敏组方低剂量Ⅱ组的作用强度弱于酮替芬组。说明脱敏组方可以通过减少非特异性抗原Compound 48/80直接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来发挥抗过敏反应的作用,且具有量效依赖关系。
    
  中药复方制剂脱敏组方临床上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方中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有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对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都有抑制作用。甘草根茎及糖甙有抗乙酰胆碱和组胺的作用,还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苦参中的氧化苦参碱具有明显抑制变应原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能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稳定细胞膜。
    
  综上所述,由这些药物组成的脱敏方剂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匡荣,安宁飞,刘玉兰. 组胺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0,16(15):501503.

  [2]李侠. 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6 例临床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6):54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