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作用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炳理 时间:2015-10-12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早在40年代,就有人发现此现象,但到70年代才对PAE现象下了定义。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并将之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 PAE的产生机制
        关于PAE的产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因抗生素造成细菌的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靶位持续结合,使细菌恢复再生的间时延长。一般认为PAE与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有关。
        1.1 β-内酰胺类  此类药物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 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菌的细胞壁缺损,菌体变形,甚至溶解、死亡。药物去除后,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分裂则依赖于新合成的PBPs作用,因此呈现PAE。
        1.2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类酯类和氯霉素类  这些抗生素各自结合到细菌核糖体70s的30s亚基或50s亚基上,造成mRNA密码错译、移位或阻断,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因而此类药物的PAE代表了恢复核糖体功能及蛋白质合成的时间。
        1.3 氟喹诺酮类  此类药物与细菌的DNA回旋酶结合,药物与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从而抑制酶的切割与连接功能,阻止DNA复制作用。当药物消除后,细菌回旋酶功能的恢复呈现PAE。
        2 影响PAE的因素
        目前几乎发现所有抗生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PAE,并且PAE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抗生素的种类  例如头孢孟多、头孢唑啉、头孢哌酮、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的浓度大于MIC。 
接触时间为1.1~3.8h时,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3.9、1.2~4.5、4.6、1.4、7.1、6.8、3.4及4.9h,即不同抗生素对同种微生物的PAE是不同的。
        2.2 抗生素的浓度与接触时间  例如萘替米星的浓度分别在0.5、1.0、2.0、4.0、8.0 ug•Ml-1 时,对大肠杆菌的PAE分别为1.0、2.4、3.9、6.1和7.1h。环丙沙星与绿脓杆菌接触0.5、3.0h后PAE分别为0.9、5.8h。有实验表明,测定环丙沙星对绿脓杆菌的PAE时发现,2MIC浓度接触60min、4MIC浓度接触30min与8MIC浓度接触15min时的PAE无显著性差异。提示PAE的长短在一定范围内与抗生素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呈相关性,增加浓度或延长接触时间均能延长PAE。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