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早期干预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现代研究表明,上述中药能够调节全身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吸收,调节胃肠激素及胃肠活动,抗胃肠黏膜损伤,从而保护胃肠屏障功能稳定;在生化免疫学方面,还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化,减少IL-1、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抗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对抗过度炎症反应。另外,该方加减应用还可增强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的广谱抗菌作用,增加肠蠕动,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止肠菌移位。术后早期给药可以预防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各种腹部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事实上,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核心即重在预防,术后预防不过是整个围手术期当中相对滞后的治疗措施。

  如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诸症,与手术改变人体“气”的正常生理规律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化生于脾胃后天之本。气的运动变化与脾胃功能之升降相因、肝之疏泄、调畅气机密切相关,是人体生理或疾病病理生理的核心。气的运动变化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的证治全程,要防止气的生理性运动变化因手术干预而破坏,固护脾胃后天之本、调畅中焦气机既是治疗措施,更是预防法则。因此,中医药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应从术前开始,并在术中、术后有序进行。

  我们正是以“脾胃学说”作为理论中心,特别注意到由术前开始的围手术期中医证治对预防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因其更加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本质。已有研究以“脾胃论”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术前应用于肠道准备、改善营养条件,结果术后胃肠道炎性反应、炎症递质分泌明显减少,胃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相对稳定,有利地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5]。

  4  结语

    我们认为,腹部手术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一步可导致细菌内毒素大量入血甚至是细菌的移位,机体要清除它们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需要额外的医疗干预。本着中医“治未病”的观点,从围手术期整体过程出发,不妨着眼于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药干预,促进早期中焦气机在生理上的稳定,阻断因手术可能导致的少阳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而产生的各种变证。这对于避免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医学经济学价值,同时也尝试为中医“治未病”在外科领域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Anup R, Aparna V, Pulimood A, et al. Surgical stress and the small intestine:role of oxygen free radicals[J]. Surgery,1999, 125:560.

  [2] Schietroma M, Carlei F, Cappelli S, et al.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systemic endotoxemia after laparotomic 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Ann Surg,2006,243:359-363.

  [3] 次秀丽,王宝恩,张淑文,等.LPS+TNF-α致休克大鼠胃肠运动及屏障功能的改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6):54-56.

  [4] 李兆申.胃黏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

  [5] 任东林,苏 丹,陈经宝.“脾胃学说”在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中的应用[D].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07.72-7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