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患者血液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立臣 时间:2015-06-05
        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细菌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肠球菌属细菌占有一定的比例,本属细菌对多种抗菌素具有天然耐药性,给败血症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我院结果显示真菌感染在分离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临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造成的菌群失调有直接关系,这一趋势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从表2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可以看出血培养分离菌整体上呈现较高耐药性,除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耐药率较高外,革兰阴性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76%以上,这与近些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使用有直接关系。青霉素类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信单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升高受阴性杆菌中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据报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耐药性高于非产酶株,这是由于产酶菌株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与β-内酰胺环发生反应,抗生素被水解,从而失去了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通过它们的活性位点Ser-OH对β-内酰胺环上的羧基碳发生亲核攻击使环打开,形成通过脂键相连的酰酶复合物中间体,然后又能迅速水解酰酶中间体的脂键使酶再生,并释放β-内酰胺部分(已失活),使细菌产生耐药性。β-内酰胺酶种类有:头孢菌素酶、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SBLs)、耐酶抑制剂广谱酶(IRTS)、羧苄酶、氯霉素酶、非金属碳青霉烯酶、金属酶等。在革兰阴性杆菌中TEM-1和SEV-1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主要和最多见的酶,属于Bush分类2b组,由质粒介导,可有效地水解青霉素和窄谱头孢菌素,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TEM-1和 SHV-1酶加快了突变的步伐,形成各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了细菌对青霉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表演以及单环菌素耐药,但对头霉索、碳青酶烯及酶抑制剂敏感,因此,在对重症患者进行经验治疗时可考虑选用此类药物。
        表3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多种抗生素也呈现了较高的耐药率,但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很高,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首选药物。
        总之,血培养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是临床了解血培养细菌和耐药劝态的重要途径,临床不仅要把握好采血时机和采血量而且实验室应予以重视,及时准确地检出产酶菌株和其它肯有临床意义的耐药菌株,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延缓和降低耐药性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抗感染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邦松,李庆新,王震龙.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和菌谱耐药分析.温州医学院学报,2000,30(2):149~151.
[2]杨敬芳,李继红,王鑫,等.6445份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75~577.
[3]张艳,林选英,耿奇.646份血液标本培养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8):913~915.
[4]余雪涛,方伟强.81例败血症患者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4):227~22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