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胰生胶囊对肾上腺素性小鼠高血糖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马宇鹏,张中新,李继霞,刘建玉,李民兰  

摘 要: 目的: 探讨降糖胰生胶囊(人参、黄芪、黄连、水蛭等中药组成)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方法: 用盐酸肾上腺素复制高血糖小鼠模型,观察降糖胰生胶囊对血糖的影响。 结果: 实验表明,降糖胰生胶囊能明显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结论: 降糖胰生胶囊具有降低小鼠血糖的作用。

   关键词: 降糖胰生胶囊/药;糖尿病/中药疗法;血糖/药物作用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血糖增高和尿糖为特点,进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综合征。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最基本的病理特征,也是引起糖尿病一些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如何逆转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降糖胰生胶囊主要由降糖胰生、人参、黄芪、山药、黄连等药组成,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活血化淤。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从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面,探讨其药理作用。

    1 实验材料

    1.1药物

    降糖胰生胶囊:每克相当于生药10.0g,由甘肃省张掖市中医提供,批号20021120,使用时以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按临床用药量的5倍(3.90g/kg,以生药量,以下同)、10倍(7.80g/kg)、20倍(15.60g/kg)设置低、中、高3个剂量组。优降糖:天津力生制药厂产品,批号990304。

   1.2 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合格证书:医动字第14-005-378,均由兰州医学院试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1.3 试剂与仪器

    血糖测定试剂盒,为保定长城临床试剂公司产品,批号981208;胰岛素放免测定药盒,为北京北方生物研究所产品;盐酸肾上腺素,为武汉制药厂产品,批号981204;6-120CPM/S液闪仪;γ计数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制造。

    2 方法和结果

  2.1 方法 〔1〕

    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共6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实验前动物禁食24h,实验时灌胃给药(或等容积蒸馏水),给药后1h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2ml/kg,分别于注射后90min和150min从眼眶取血,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值。 2.2 结果  见表1。 表1 降糖胰生胶囊对肾上腺素性小鼠高血糖的影响


    3 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辨证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2〕 。祖国医学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淤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3〕 。在糖尿病的上,中医药可以把益气养阴与活血化淤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 〔4〕 。随着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微观机理渐趋深入,中医药有着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治疗糖尿病并不是各种药效的中药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辨证后药物运用、配伍的合理组方。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应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但极易引起患者低血糖和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及其他副作用 〔5,6〕 。早在1978年日内瓦召开的传统医学防治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会议上,就强调要利用现代方法去评价传统植物药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以发挥最大效能 〔7〕 。降糖胰生胶囊主要由降糖胰生、人参、黄芪、黄连、水蛭等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活血化淤。本研究对降糖胰生胶囊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能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与模型组比,P<0.01)。本研究提示降糖胰生胶囊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为降糖胰生胶囊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了药依据。

   :

    〔1〕汪东风,谢晓凤,蔡成永,等.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J].中草药,1995,26(5):255-257.

    〔2〕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45.

    〔3〕隋立荣,李才,苗春生,等.糖基化产物对正常大鼠尿蛋白排泄和肾脏结构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杂志,1998,14(4):260-262.

    〔4〕蒋国彦译.世界卫生组织技术资料译丛―――糖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8-136.

    〔5〕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07,812,815.

    〔6〕孙国华译.牛膝的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8(1):42.

    〔7〕李秀钧,董砚虎,程丽霞,等.糖尿病研究进展―――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纪要[J].中华内分泌杂志,1998,14(2):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