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调查近年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抽取2005~2007年Ⅰ、Ⅱ类切口手术病历100份/月,填写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用药合理性。结果 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率14.3%,基本合理率39.2%,高于2005、2006年的用药合理率、基本合理率,其中给药时机、持续时间、给药间隔合理率上升幅度较大,而预防用药指征判定、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上升幅度较小;2007年用药不合理率46.5%。结论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取得一些进步,但总体合理用药水平仍不高。
【关键词】 围手术期; 预防;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 prophylaxis in 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 Methods Clean and clean?contaminated surgical cases were selected by 100 cases per month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7,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rational ratios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timing of the first dose of antibiotics, duration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nd dosing interval, etc., are higher in 2007 than those in 2005 and 2006. The rational ratios of antibiotics selection and medical indications have a little variation. Conclusion The rational ratios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re promoted, but the general level is low.
Key words:perioperative period; prevention; antibiotic prophylaxis; rational drug use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也随之产生。本文对我院2005~2007年Ⅰ、Ⅱ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5~2007年Ⅰ、Ⅱ类切口手术病历100份/月(剔除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开颅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病历),填写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表。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入院诊断、入院体温、术后连续3 d体温、出院体温、入院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红细胞及血色素、血浆白蛋白、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剂量及用法、给药时机、疗程、切口愈合等级等,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2 预防用药标准[1,2]
用药指征:Ⅰ类切口手术提倡不用,有感染高危因素,如:年龄>60岁、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有严重系统疾病伴有功能不良时可考虑应用;Ⅱ类切口手术均可预防应用。
抗菌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用第一代头孢菌素;Ⅱ类切口手术根据情况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可能涉及厌氧菌的情况建议联合使用甲硝唑。
给药时机:术前0.5~2 h给药,手术时间超过预防用药半衰期2倍以上,需于术中追加用药1次。
持续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具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2 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
给药间隔:按照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规定的给药间隔。
1.3 判定合理性标准
合理:严格按照上述标准用药。
不合理:a.无指征用药;b.抗菌药物选择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c.所选药物不能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病原菌;d.给药时机≥术前1 d;e.持续时间≥术后3 d;f.用药量超出该药说明书最高剂量,β?内酰胺类给药间隔为每日1次;如具有上述任何一项者为不合理。
基本合理:违反预防用药标准,但排除上述不合理各项。
2 结果
2.1 2005~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体情况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和基本合理率由2005年的6.3%上升至2007年的53.5%,不合理使用率由2005年的93.7%下降至2007年的46.5%。见表1。
表1 2005~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体情况(略)
Tab.1 The situation of the usage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n
2.2 2005~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各环节情况 3年间预防用药各环节合理率均逐渐上升,其中给药时机、持续时间、给药间隔3项合理率上升幅度较大,分别由2005年的2.8%、14.8%、10.3%上升至2007年的49.3%、45.3%、60.1%;用药指征判定、药品种类选择合理率分别由2005年的66.8%、40.2%上升至2007年的83.4%、42.2%,见表2。
表2 2005~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各环节合理率(略)
Tab.2 The rational ratios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details
3 讨论
3.1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院制定并实施了“东莞市人民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引”。2007年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步较大,尤其是在给药时机、持续时间、给药间隔方面,这与陈光[3]等的研究结果不同,反映了我院行政部门监管和宣传初见成效。 2005、2006年给药时机几乎全部在手术完成以后,持续用药时间常持续至切口愈合拆线,给药方式大剂量、长间隔现象多见,二联用药常见,三联用药时有发生;2007年近一半病历给药时机在术前2 h以内,持续用药时间>3 d、超剂量、长间隔给药等现象已很少发生,二联、三联预防用药少见。
3.2 2007年预防用药合理率为14. 3%,基本合理率39.2%,近一半病历用药不合理,存在问题包括甲状腺、乳腺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无指征,抗菌药物选择不能覆盖手术部位可能出现的病原菌,选择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预防用药,术前≥1 d或术后开始给药,术后持续用药时间比规定用药时间长等。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的问题与黄素丹[4,5]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这种情况,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不合理用药各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定期考察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加以适当的奖惩措施,真正把围手术期合理用药落到实处。
3.3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6]。临床医生对手术部位常见致病菌的认识、对病区细菌耐药趋势的掌握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临床药师针对某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等给出建议,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手术室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加强院内感染监控,可降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减轻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过分依赖,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等级,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药学会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M].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
[2]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Ⅱ[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52-554.
[3] 陈光,魏洁玲,林红燕,等.全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351-353.
[4] 黄素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1):43-45.
[5] 陈丽花,钟榕宽.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初步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93-94.
[6] 陈树明,林颖, 李军,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效果监测[J].中国药房,2005,16(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