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敏,谈慧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药氧组和纯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和对症支持等一般。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纯氧经鼻吸入治疗;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治疗。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药氧组为90?0%,纯氧组为55?0%,两组比较,药氧组疗效优于纯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MESSS评分和ADL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药氧组疗效优于纯氧组(P<0?05)。【结论】复方菖蒲液药氧吸入法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脑梗塞/康复;复方菖蒲液/治疗应用;药氧疗法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某动脉供血区的血流因栓塞或出血而暂时或永久地减少所致,其病理过程涉及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级联反应。目前,临床治疗以溶栓为主,但存在出血的危险和其他限制。笔者通过观察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拟从改变给药途径的角度探讨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期为药氧吸入法治疗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中医辨证属瘀实证和痰瘀互阻证;患病年龄在40~75岁之间。

  1?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关于中风病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符合西医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患者;(3)中医辨证诊断属于瘀实证和痰瘀互阻为主的患者;(4)年龄在40~75岁之间;(5)意识清楚,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语言障碍症状;(6)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脑梗死者。

  1?1?3排除标准(1)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无症状脑梗死;(3)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4)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5)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6)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痰液粘稠而多且呼吸功能差者;(7)对本药液成分过敏或不能坚持完足够疗程者;(8)虽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资料不全者。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广东省第二中针灸康复科的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属于恢复期,共40例。按入院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药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5~65岁,平均61?7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5个月,平均2?2个月。纯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4~68岁,平均62?8岁;病程最短18 d,最长4个月,平均2?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针刺和对症支持疗法等措施治疗。

  1?3?2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药氧经鼻吸入法治疗。用法:每次取复方菖蒲液(每10 L体积分数为95%酒精中,含人工牛黄50 g,丹参50 g,桃仁50 g,川芎50 g,红花50 g,三七50 g,冰片50 g,沉香50 g,石菖蒲50 g,蔓荆子50 g)3 mL加蒸馏水至30 mL,置于湿化瓶中,加入2 L/min流量的氧气,由鼻腔吸入,每天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暂停2 d后进入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009年第26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3?3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纯氧经鼻吸入法治疗。用法:先在湿化瓶中加入3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2 L/min流量的氧气,由鼻腔吸入。疗程同药氧组。

  1?3?4意外情况处理当患者吸入药氧后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药氧,并立即采取对应急救措施。

  1?4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2)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1]和Barthel指数(BI)[2]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评定方法[1],运用综合疗效指数(R)评价疗效。R=(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治愈:R≥81%;显著进步:81%>R≥56%;进步:56%>R≥36%;稍进步:36%>R≥11%;无变化:R<11%;恶化(包括死亡):R为负值。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药氧组为90?0%,纯氧组为5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药氧组疗效优于纯氧组。

  2?2两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SSS评分和ADL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药氧组在改善MESSS评分和ADL评分方面优于纯氧组。表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2两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论是两组的疗效评定,还是MESSS评分或者ADL评分,药氧组较纯氧组的改变更明显(P<0?05),提示药氧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较纯氧组更为显著。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功能恢复一直是人类研究的课题。1930年Bethe[3]首先提出CNS可塑性的理论,并认为CNS损伤后的恢复是由于残留部分的功能重组,而不是由于再生。1969年Luria[3]重新强调并完善了功能重组的理论,提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及对侧大脑半球代偿,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正子散射断层摄影(PET)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出现,更是使大脑和脊髓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得到了客观的证据,证明了神经元的内在发育特征和内部微环境是主要的内因,而外部环境的丰富、中枢神经刺激和药物是主要的外因[3]。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虚、火、风、痰、气、血有关,而血瘀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明确地指出了中风病的发生是由于血瘀形成。其他如因于风者,可由风邪入中经络;因于火者,可由火热之邪炼液成痰;因于痰者,可由痰阻脉络,或因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均可导致血液瘀滞而通过血瘀这一机制发病。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不循于脉络而行或血行缓慢,形成血瘀,血瘀内阻于脑络则发为中风,血瘀阻于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半身不遂等症状。

  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尽管有不同证候交叉出现,但仍有其和特点,其中“瘀”为主要的病理因素,血行不畅,瘀阻脑络,元神损伤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故相应确立“芳香开窍,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的治法,自拟复方菖蒲液,方中以石菖蒲、川芎为君,有芳香涤痰、化瘀通络之功,以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沉香、蔓荆子为臣,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之效,以牛黄为佐,有开窍醒神作用,以冰片为使,有载药上行之功。

  药氧疗法是结合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药物配伍理论与氧疗技术而形成的新的医疗方法。它以氧气作为药物载体的一部分,形成药氧溶液,由鼻吸入,在高氧条件下,药物以溶胶的形式迅速由呼吸道和肺泡组织吸收,随血液直达大脑,使脑内血液循环快速得到改善,从而增加血氧含量分压,增加血氧弥散能力,有效地促进脑细胞和大脑神经的恢复。因此,笔者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药物配伍理论与氧疗技术相结合,根据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风偏瘫经验,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的中药,如石菖蒲、三七、红花、冰片等多味中药加工制成水剂,加入湿化瓶中,并通过适量的氧气,形成药氧,从鼻吸入,使药物通过呼吸道及肺脏直接进入血液,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肾健脑之功效。

  而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机体最重要的一种器官防御机构,其功能的改变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中药石菖蒲、薄荷、冰片等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药物可大大提高BBB通透性[5];川芎等的行气活血作用可改善大脑皮质的血液循环[6]。因此,选择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肾健脑作用的中药如石菖蒲、当归、川芎、薄荷、香附、冰片、桂枝、三七、红花、人工牛黄粉等加工制成药液。本法形成药氧后,从鼻吸入,弥散于整个呼吸道和肺脏,吸收面积广,药物迅速完全地吸入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益肾健脑的作用。本法与口服比较,具有用量少,药物利用率高,副作用少等优点。

【】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8-88.

  [3]谢财忠,陈光,唐军凯?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现代康复,2001,11(5):72.

  [4]张纪淮?血脑屏障与临床[J].四川医学,1995,6(3):168.

  [5]徐伟?薄荷及冰片对磺胺嘧啶和伊文思蓝在脑中分布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6):31.

  [6]郭顺根?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与排泄的定量研究[J]?医药学报,1989,4(4):22.